立即捐款

和大銀幕有關嗎?

和大銀幕有關嗎?
                         ──
戴著有色眼鏡看得當然不舒服

現在的網民都不進電影院看港產片了。

從前香港是東方荷里活,當時的大明星一天趕幾組戲,哪會想到今天的院線人丁凋零,而難得的門庭若市,卻是非港產片上映的日子?當然,從前沒有家庭影院這回事。

他們不進場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有家庭影院
電影院和自家影院不同的是,電影院的屏幕總比家中的大。這個屏幕大概要看《明日之後》或者是《日本沉沒》這些電影才有顯著的功用,若果只是一幕離別的眼神或是柔情的擁抱,家中的十九吋屏幕已經可以使人陶醉。始終,若不是演員的「粉絲」,看到整個屏幕是一個演員的特寫,只有被嚇傻的份兒。因此,對普通人而言,要花數十元入場看電影,不如看十多元的影碟更好,反正家中的五點一聲道重低音音響設備是時候活動活動。

有些題材是港產片沒有的

香港製作的電影很難用得著這個屏幕。除了香港電影以愛情片為主打外,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你會看港式災難片嗎?我實在不能想像《香港沉沒》或是《哥斯拉襲港》這兩部電影在香港上畫會有如何的成績。首先香港不在地震區,就連雪也不會落,若果說香港地震然後沉沒,邏輯上已說不通,雖說電影能天馬行空,但如果交代不了劇情而你又離經叛道地說災難故事,很容易會被形容為智障式喜劇,然後被評為《精裝追女仔》之流的電影,要知道人家的災難片或多或少都有些根據(不是溫室效應就是地殼移動,而這些都是可能或已經發生的);至於哥斯拉嗎?即使當年扮演四驅戰士的二打六,也沒有拍《超人──變身》之類的救救地球小製作,香港人可否接受哥斯拉踐踏自己的工作地方還是未知之數,要知道香港人的工作壓力經己很大,不要使他們看過電影後上班要提心吊膽吧!

另一個用得著這個屏幕的片種可能是動作片,想想《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系列萬人打鬥的場面和《無極》千軍萬馬的鏡頭,用大屏幕看才能賞心悅目。可是這類題材在港產片中偏偏較為冷門,少數用得著大屏幕的例子反而會是鬼片一類。

比較起來總是遜色?
有人認為反正港產片就是差一點的,寧可買碟(或非法下載)看也不會浪費金錢的購票進場。漫畫改編的《龍虎門》同期上映是越洋而來的《死亡筆記》,香港人的回應是《死亡筆記》拍不出漫畫的感覺,主角亦不夠英俊,更有人用下品來形容這套東洋製作,而在對手質素罕有地惡劣的情況下,內地勁收三千萬的《龍虎門》應能輕易取勝吧。不過根據網站資料[1] ,《死亡筆記》佔香港暑期票房頭幾位,而《龍虎門》呢?則是慘不忍睹地看不到位置。究竟是香港人本身戴著有色眼鏡,還是香港電影的質素真的永不能和同類型的外來電影相比?

《龍虎門》在香港票房不理想的原因可能是現今一代青年人較多看日本漫畫,而《死亡筆記》原著漫畫本身在港已甚受歡迎,改編成電影的話,年輕人自然會選擇後者。這令人不禁問為甚麼香港電影的選材和劇本好像總是有點問題?

選材和劇本到選角

從《警察故事》到《黑白道》,由《古惑仔》到《黑社會》,兵和賊的故事就連連不絕,即使是喜劇亦要加入警匪這個元素,當年有《逃學威龍》系列,發展到近年的《新紥師妹》系列。有批評[2]指劇本方面下的功夫也不多,只賣卡士陣容。但是當每套電影都是劉德華梁朝偉,黃秋生總是做人生導師的角色,主角不是愛得轟烈就是死得悲壯,難免會有膩的感覺。無論是演員或是觀眾都不希望看到有演員被定形,所以當看到《黑白道》的吳鎮宇飾演黑幫大哥,已使人甚有驚喜(雖然講大道理的仍是黃秋生),希望這些轉變能持續下去。

當然,電影界投放很多資源去培訓人材是有目共睹的,但若題材方面繼續食老本開續集,很難能令人改觀。只有多一點另類嘗試,像帶有歌舞劇色彩的《如果‧愛》或者講不止是愛情的情(即友情、親情等情),像《伊莎貝拉》,香港電影的形象方可挽回。

始終入場要畀錢

香港沒有星期天進場看電影的文化,而且進場看電影是要付費的,若我不是戲迷,我會選購收費電視的電影頻道;若我是瘋狂戲迷,我會嫌只談風月的愛情電影沒有深度。當手頭上的資金有限,而非法下載是完全免費,很容易導致入場看高質素的電影,質素較低的則買碟或下載了事。遺憾的是香港不少人仍有強烈的崇洋心態,好像看足球總是看英超,看電影必然是荷里活。從前說買翻版不進場缺德,現在說入場看西片不看港產片是無知,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些說法是業界圖利的藉口。接著,我們看到了一場由不尊重知識產權的盜賊和懶散不求改進的無創意創作人演出的罵戰。

港產電影真的不好看嗎?戴著有色眼鏡當然看得不舒服。但是若果把一個故事,用五十個方法說出來,將同一個信息在彼得說過後再由陳大文說出,即使用最雪亮的眼睛,也看不出動人之處。

延伸閱讀
[1]
電影頻道──中華網

[2] 郭繾澂專欄

查斯特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