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A Passion To Serve?!

先在此聲明,我也是既得利益者之一,所以,我更需要反省。

最近收到中大校友通訊,不知是不約而同還是暗裡比比看,今期主題,竟和年初的港大畢業生評議會的主題同出一轍:人道主義。港大題為「A Passion To Serve」,而中大不甘後人,也來一招:「推己及人 弘揚人道」。

顯淺易明的主題,一看就知,是如何推銷校友們畢業後在搵真銀之餘貢獻社會,扶貧助學,救死扶傷。

首先,我並不質疑一些前輩和師弟妹的善心,也不質疑自己當初也是抱著關懷和人道精神去學習和出點綿力。

但是,兩本通訊,我愈翻愈不對勁。全是什麼「紅XX會」啦、「無國界XX」啦、「綠色唔停」啦、全球最大的人權組織啦(唉,正是小妹要申報的利益)......完全是跨國NGO集團大曬冷

人道是一門生意

我的第一個問題來了:難道就只有這些分店遍全球的非政府組織才是弘揚人道精神的合格團體?過去一年,兩所大學不斷在辦不同的活動,邀請這些另類「跨國企業」在校園內搞「工展會」,十幾個NGO,任君選擇,想幫邊個隨便揀。誠言這確是比我在學的年代好一點,當年就算你有心想幫人做點事,拍門送上門也未必睬你。如今,每個BINGO(Big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是也)都拼命招新血善款,都傾巢而出,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只因大學生是一個潛力無窮的市場。可是,當一個又一個跨國NGO都用上陳慧琳黃耀明古巨基甚至政黨明星前高官來獻唱賣藝時,這些以歡樂旁觀他人的痛苦的公關活動,有多少真的能夠救死扶傷去?還是更多用上擦靚個生招牌?

再看看通訊的內容如何去經營一個又一個的人板、模範。通常的模式都是阿某某某是什麼什麼師,毅然(為什麼一定是毅然?不可以是隨意、率性的嗎 ?)放棄又穩定又高薪高職的工作(這方面小妹就拍馬都追不上這些可敬的前輩了),遠赴亞非拉或大陸山區是但一個地方,進行什麼什麼扶貧助學保育救援工作。而通訊附加的照片中必不可少的是當事人穿上跨國品牌NGO Logo的T-shirt。

再一次強調,我衷心地相信,每個踏足那些常人不肯去或不敢到的地方的前輩師弟妹們,都是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去助人自助的。然而,我不明白,為何我們的學校,甚至是媒體及NGO本身,總喜歡把我們包裝成插著翅膀降落在「第三世界」的「愛心天使」?一想到這個,我就打冷震,汗顏得不能說話。

扶貧是有品牌的

我曾問過當醫生的肥榮和當護士的金鈴,是不是每個醫護人員十個有九個都想加入「無國界XX」。肥榮說:西九龍的貧民診所也有很多貧困戶和獨居長者需要醫生。金鈴說:我熱愛我作為護士的工作,進得公立醫院的,都是有需要的人,難道他們的需要就沒非洲人的需要重要嗎?

由此我想到,早前徐岱靈在港大通識教育課中,提及她自己的著作《喝一口恆河水》時說:扶貧是有品牌的。

為什麼全世界千千萬萬的人都要走去加爾各答的德蘭修女所創的垂死者之家服務,而對自己生活的地方的貧窮問題不屑一顧?秋天在印度待了一段日子的小郁也觀察到,每個外地人也以去德蘭修女的地方服務為榮,而沒有看到,在前往加爾各塔的路上,也有很多麻瘋病人、無家可歸者、童妓和乞丐。難道就只有在加爾各塔的才能成為幸運兒嗎?難道沒有德蘭修女的地方,那些人就沒有需要嗎?

再看看受訪者「服務」歸來後的遭遇:醫生還是醫生,教師還是教師,任務完成後,他們依然身光頸靚,背上的翅膀更壯大,頭上的光環更漂亮(否則怎能繼續為BINGO推銷?);而剛畢業的,放洋「學習」回來,不是當上政府AO/EO就是某某大集團的management trainee。是啊,如果你告訴別人,你曾經去過印度、非洲扶貧,別人會對你另眼相看,你的履歷表上又多一個增值功能。但如果你告訴別人你長期關注深水土步貧窮問題或天水圍問題家庭,對不起,你的經驗不夠國際化,你沒有國際視野,只因你沒見過黑人、戴面紗的女人和不穿鞋子的兒童。

稱霸國際的人道主義

在BINGO工作了一段日子,沽名釣譽的董事會成員見得多了,賴死三五七年也不肯走,只為要國際什麼什麼團體組織的主席之名,貢獻不見有,卻從中撈不少油水。這些都算了,誰無爭名逐利之心?可是,當一個又一個跨國非政府組織在地球上不斷到處插旗,不分紅橙黃綠招兵買馬,不分任何時段推出白人/黃種人跟黑人(尤其是小童)來個情深擁抱一起唱歌,或是黑人小伙子們聲淚俱下倒在亂七八糟的戰地貧民窟的廣告時,我愈想愈心寒。這不就是另一種殖民主義麼?這不就是人權人道主義的霸權麼?

重看黃碧雲的《後殖民誌》,當年科索沃打仗,她就在那裡,記戰爭,記後殖民:

「我無端端來到科索沃,像那些我最討厭的,湊熱鬧的人(尤其是新聞記者、國際救援人員...),以他人的痛苦和死亡,完成自己的工作或同情心。」

「但我實在不想聽了。我不想看。不想寫。我怎可以像遊客看名勝或色情表演一樣,去參觀戰爭?我怎可以像蒐集蝴蝶一樣,蒐集痛苦?」

「所以沒有受害者。受害者是由救援機構、非政府組織、聯合國、人道組織製造出來的。正如先有消費品,才創造消費。...先有救援機構、非政府組織、聯合國、人道組織、國際社會,才有受害者。他們需要受害者。」

打著人權、人道旗號的組織,「沒有政府、沒有軍隊、沒有法律,但擁有超越國度的權力。」它們的善款數字節節上升,人強馬壯。

除夕之夜,就讓我(還有仍然一心想幫人的你/們)來個深刻的反省,看清楚,到底有沒有受害者,你(我)在幫誰,還是只是在幫自己找救贖,完成自己的工作或同情心?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