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口試不敢說正音 --- 考試制度的悲哀

作家潘國森在去年十二月八日的都市日報專欄中,以「會考要不要考『正音』?」為題,指出零七年中學會考中國語文科考核學生「說話能力」的試卷四,不應以何文匯教授的標準作評分準則。潘認為何教授近年在各大電子傳媒大力推動「粵語正音」的,違反廣府話傳統和音韻學學理,是亂教的,是錯誤怪音。

潘國森是當代金學大家,號稱金庸研究功力「二十世紀天下第二」,同時著有《修理陶傑》、《修理葉劉》。作為語言專業學會會員的潘國森,語文根底良好,也是一位博覽群經的學儒。雖然,筆者極不認同「何文滙教授是亂教那些錯誤怪音」的觀點,卻十分認同文中指出會考「不應以何教授的標準作評分準則」的看法。

首先筆者要指出,何教授所說的以現代社會的角度來看,的確比較怪。然而,這是因為那些發音和大家日常所說的有分別,才有怪的感覺。何教授所說的有古音,也有正音。不過,無論是甚麼音都是經過研究,有根有據的發音。有說法指語文目的是為了溝通,其自身也不斷在變化,所以不能只著眼於古音,而要把社會習慣的發音整頓。又有說法認為這些發音不用更改,那些正字又不用轉換,應當作語文冷知識看待,正如人們不會刻意把「羅庚」寫回「羅經」,也沒有慣讀了「抨」字作「平」音的人重讀為[ping 1]或「普耕切」的「正音」。

何教授每次談及正音時都能旁徵博引,而潘又以甚麼為據指何教授說的是錯誤?筆者認為,若是抱前述觀點,覺得何教授不合時宜尚且說得通,但說他是亂教一通,說他教的是錯誤怪音,則未免太過狂妄。其實,提倡正音不但是糾正懶音工程的必需工作,而且可以減少錯別字的出現。不少錯別字都是由於語音類近而令人混淆。就像前述例子,因為很多人把「抨擊」讀作「平擊」,所以很多人也會誤寫作「評擊」,認為言字邊的評才解作用文字或言語攻擊別人,但其實「抨擊」已有這個意思。(新雅中文字典第一版頁242、朗文中學生中文新詞典第一版頁223)

然而,公開試如會考口試的評分標準,則不宜只使用何教授提倡的正音。香港人無論中英文發音都不純正,英文發音有港式口音(每個地方的人說外語都有當地的特別口音),而說廣府話則有各種的懶音。即使教師也未必精於粵語發音,又不一定對古音或正音有深入研究。何況每位評分員都會有特別注重的部份,有些可能著眼尾音,有些可能著重聲韻。因此,若評分標準過於執重正音,對考生極不公平。

現在的考試制度從來就不是評核學生能力的最佳方法,只是在未有更好更公平的方法之前,唯有繼續使用。在公開試制度當中,又以口試最不公平。因為不同的評審有不同的語言背景,有些注重發音,有些注重達意,有些注重思路,所以不同試場在打分上已有不一致的情況。再者,小組討論組員是臨場隨意分配,實力差距參差不齊,有的組別仝人皆廢,有的組別猛將如雲,考生往往因組員的實力而有不同發揮,有些考生遇強越強,有些考生持強凌弱,這令考生的分數由命運之神決定。考評局對這方面早有認知,因此口試在讀寫講聽四部份當中,往往是比重最少的一卷。但是日常生活中,語言以說為主要表達途徑,所以很多外藉老師上課以談話、唱歌為教案主要內容,更對這種分數分佈制度嗤之以鼻。

雖然何教授所提倡的正音對社會有正面影響,但千瘡百孔的考試制度根本不能負荷何教授的那一套。正是這些原因,筆者認為潘先生的觀點「部份正確」。

查斯特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