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被征服了的香港人

聞說九龍灣德福商場為迎接東九龍多所新建商場的挑戰,並同時吸引於新建寫字樓裡工作的白領到來消費,地鐵公司已毅然決定放棄德福居民,繼多年前以百佳取代德福街市後,今天再以一所針對高消費顧客群的新加坡超市Jasons Market Place取代百佳,熱賣鮮炸油條配生滾粥的粥店被換成價高物不美的池記,居民如何發聲反對亦只能淪為大地產商拿來粉飾門面的市場調查中的小配角。

這就是中環價值嗎?甚麼舊事物都應被淘汱,甚麼茶餐廳都必然是污穢不堪的,星巴克咖啡一定比新釗記奶茶好喝,濕漉漉的露天街市理所當然地應被百佳惠康甚或是citysuper所取代。

我們還可以選擇嗎?

筆者並不是貿貿然反對新事物的來臨,因為社區向前的發展自然會帶來新事物。太古坊跟周遭的唐樓建築群和而不同,中上環的舊樓跟國金二期相映成趣,在在顯示出新舊可以共融。然而,近年本港的發展方針並非共融,而是征服。新建樓宇全面豪宅化,新舊商場均集中照顧高消費群,那過半數基層市民還有甚麼住屋和消費選擇呢?

就以茶餐廳為例,大部份基層市民熱烈擁護,我倒不相信所有中產高產人士都要避之則吉,更不相信他們只會對如翠華、池記等貴價版平民食店有興趣。政府和發展商這種「有我無你」的霸氣席捲全城,令整個城市單一性地向著中環價值發展。碩果僅存的所謂社區特色,看來就必須具備若干旅遊價值方能苟延殘喘。

這個城市,究竟是為誰而建呢?

友人居住九龍灣,德福商場變了,只得無奈地接受。就讀中大的同學面對轉移針對高消費客戶的新城市廣場,只得走遠一點到鄰近的二線商場購物。一股牢騷,換來的只有白眼﹝甚或是白鴿眼﹞!

城市建設以外,我們其實在很多方面的選擇亦相當匱乏。不久以前三色台曾於晚上十時半播映有關清末一段歷史的電視劇《一生為奴》,筆者曾經追看。當電視台管理層突然決定腰斬該劇,換上神秘而滑稽的《謎》。大感失望之際,我又可以做甚麼呢?在巴士上我們被強迫觀看那些無聊而嘈吵的電視節目,在連鎖健身室裡我們不能要求播放廣東流行曲,不使用八達通會被歧視,上班就必須乖乖地向財富管理公司繳交強積金管理費﹝還有將來可能實行的醫療戶口管理費﹞。

我們又可以做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