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觀影:《我住石硤尾》

攝影展
《我住石硤尾》

余偉建

資深攝影記者
時間:2007-6-1 至 2007-6-24
地點:石峽尾邨 15 - 18 座地下

其他影展: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部落


影展紀錄了即將逝去的石硤尾邨,最讓我震撼的,不是紀實的照片,而是其展覽形式。有時候,不得不承認柏拉圖的看法,藝術對客觀世界的描繪,可能與事物隔了一重輕紗,所謂紀實藝術可能並不「真實」。可是,別忘了文本的內涵有時不只侷限於孤立的作品,藝術行為也不只是攝影家的觀察與紀錄,一件讀者想像缺席的作品,往往毫無意義。那麼,紀實的影像是否能夠穿透人和事的本質,重現構成石硤尾邨形象的內涵,讓我們從作品中捕捉那裡的靈魂?

每張獨立的相片所紀錄的僅僅是一個人,多張相片並列則呈現一群個體的生活,再進一步,當這些被柏拉圖稱之為純粹「摹仿」的藝術品,一起擺放在石硤尾邨展出的時候,藝術的行為便不僅侷限於方框的影像之上了。照片與實景展場的聯繫才是影展的靈魂。

相中人的形象被我的眼球紀錄下來後,我很自然地將眼光投放到鐵絲網之後的蒼老建築之上,我看到一個個老人在被封印的走廊裡踱步,一幅接一幅,然後是整群人的走動。那就不是單純的臨摹,因為展覽的空間形式引導我的想像,重現了整整一代人的生存方式。所以,當每個讀者參與想像之時,當他們的接受反應遊走於即將成為廢墟的磚瓦之間,藝術才真正成為藝術。

於是,展覽的形式高於攝影家的拍攝行為。試想想,這些作品放在空調博物館內,讀者的想像力被展覽「形式」隔離,文本便可能只剩下「紀錄」的意義了。所以,別以為購買即將出版的影集便能感受我當天感受的一切。有時間的話,去那裡走走吧。


第一次觀展在晚上,第二次是日間,日夜會給你不同的感覺。當我傻頭傻腦地按動快門時,一位婆婆在我身旁停步。

「你在拍它們呀?」

「是呀,妳住過這裡?」

「住了五十幾年啦!那張四個人的照片就是我一家人啦!」

跟婆婆聊了一會,她就說要飛髮去了。聽說到了星期天,很多相中人都會在展場現身做大家的導賞員。
這樣的影展,你動心嗎?


http://mansonkin.blogspot.com/

slide show
http://www.flickr.com/photos/mansonkin/sets/72157600335022649/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