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民主青年 生活實踐

今日是五四運動的86周年,當年五四運動,激起一場文化震盪,高舉愛國旗幟同時爭取民主。署理行政長官曾蔭權日前出席五四紀念活動,亦呼籲青年人關心國家,參與社會事務,以弘揚五四精神。然而,今日的香港,教導下一代愛國與民主到底是甚麼,一班香港青年身體力行參與民主活動,又在做甚麼?  

「民主教育大倒退,雖不中亦不遠矣。」

一直關心民主和公民教育的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系講師兼香港公民教育聯席召集人梁恩榮,對香港現時的公民教育有如斯慨嘆。回歸後政治教育大倒退,反而愛國教育不斷膨脹,令他好不憂慮。梁恩榮細數香港公民教育歷史,不得不形容現時的公民教育是「再非政治化」。他指,香港的公民教育在1985年才出現《公民教育指引》,當時主要是回應中英聯合聲明,但當時的指引加入許多成份,講政治、民主參與,也講性教育、家庭教育等。沒有集中的民主教育綱領,被批評為「非政治化的政策文件」。

及後,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基本法的草擬工作一直進行,政治議題漸受重視。直至1995年,政府委任小組檢討公民教育,新的公民教育再沒有性教育、家庭教育等,反而集中討論人權和民主。

在1996年的公民教育指引,集中在民主、人權、民族、法治和全球5個焦點上。梁恩榮形容當時的民主教育是「開綠燈」。

可惜好景不常,回歸後的2001年,政府推出「學會學習」的教育方向,當中再提及公民教育。可惜這被批評為「再非政治化」,因為文件中的「公民教育」被改為德育與公民教育。回歸前的公民教育指引對民主教育開綠燈的議題,通通叫停。指引中提到的政治議題,全被收入附錄之中。自此之後,香港公民教育在政策方向上還未有重大改變。

另一邊廂,他形容「國民教育提升得好緊要。」這不免令他擔憂。非政治化的國民教育盡量不討論政治議題,

只講述大地河山、經濟增長和科技進步,缺乏理性的討論和反思。相反國民身份教育、國家政治制度以及政治取向等政治議題,都不作討論。他直指:「特區政府在逃避。」。

即使個別學校有陳述國家的政制,但仍缺乏深入的討論,以及探討其他政制的可能性。他感慨:「公民教育並不只講事實,要問現在的安排有何不妥」

現今在學校推行的民主,梁恩榮認為相當不足,更指「民主教育並不是學生會投票。」在民主教育中,選舉並非唯一一項議題,即使探討選舉,就算政黨政治也沒有。

梁恩榮曾撰寫不少文章批評香港政治教育定義狹窄,只定義在政治選舉和政府組成部分。然而,他認為真正的政治教育是落在日常生活之中,青年要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懂得。不過,他不得不承認,香港的年青人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下課後仍要應付功課、考試。學校本身可以實踐和學習政治教育又有一定的局限,要青年學習實踐,談何容易。

雖然如此,對於敢於走出學校,針對社會上不同議題發聲的青年,他還是十分欣賞。即使有人把青年抹黑,梁恩榮也為他們說句公道話。「香港將政治這個字抹黑,搞政治等於搞搞震,把政治看成負面。其實抹黑政治的人,最搞政治。

民間社會應把聲音論述到另一面。」「Here and now(此時此地的)青年都是公民。作為公民有政治權,可以行使政治權是合情合理的事,抹黑反而有問題。」。他略帶諷刺地說成人的論述不見得成熟,「18歲不過是magic number。」「控制論述的成年人,其實最不尊重別人。」

民主討論中,聆聽尊重絕對重要。這一刻,且看香港有些年青人,他們的民主實踐所作為何。

爭取居港權

令我對政府失望

陳彩雲1978年在廣東出生,未滿一歲時父親便移居香港。當她6、7歲時,與母親和大弟開始申請單程證來港。

在1994年,內地公安局通知母親和大弟可以來港,根據當時內地的一子政策,只可以有一名子女來港。彩雲立即以個人名義申請來港,但到1995年再收到公安局通知,年滿16歲的人不可以申請來港。「當時覺得好失望,由幾歲開始等,等到有通知又無自己個名,再等甚至連來港的機會都沒有。」自此彩雲每年都會持雙程證來港探親,亦在港打聽有否其他渠道來港,因為她對內地的政策已十分失望。直至1999年,終審法院1月29日裁定他有居港權,當時她感到十分高興,同年5月亦曾來港,可惜到6月28日人大釋法推翻所有決定。當時彩雲只感到心灰意冷。同年,8月16日來港,正式加入爭取居港權的行列。留在香港,沒有行街紙的半年,不斷參加團體以及與律師見面爭取居港權。與其他爭取居港權的朋友一樣,彩雲在那段日子,每日都忐忑不安渡日,怕出街被人查身份證,怕警察破門入屋拉人。「時有心理準備(俾人拉),但同時覺得好委屈。」她與爭取居港權的朋友一樣,因為終審法院在1.29判決後才來。來到前從未想過會被拘捕,彩雲更有朋友因此留了案底,之後再來不到香港。「良好市民,無端端留下案底。」彩雲感到十分氣憤。

「民主應該尊重人權,尊重家庭團聚。」「政府現時仍未尊重家庭團聚。」「有些人認為唔出聲就係一個好和平的社會,我們當時的人大釋法是第一次釋法,大家都唔明白釋法的問題。不知道政府可以講好多假的資料出來。

到第二次第三次釋法,人們知道其實唔出聲係唔,社會亦不是大家想像中咁和平的氣氛。所以有咁多人上街。」

雖然彩雲在2003年因寬免政策取得身份證,但與其他朋友一起爭取居港權她不會放棄。再者,每一次反釋法的集會和遊行示威,爭取居港權的人士都是中堅分子,因為他們是首批身受其害的一群。

打開異議聲音的渠道

麥家蕾(Cat),每逢周六下午5時至晚上8時,在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都會看到她守著一個大電視櫃,播放不同的短片。

Cat與一群朋友每周把高過她兩倍的大櫃由弼街推到西洋菜街,為的是要實踐眾融頻道的理念,開放公共空間,反思空間使用的形式。「街並不只係行街,土地使用應該由人去決定。」放在街頭的電視播放關於政治或弱勢社群的短片,吸引途人圍觀。有人留意,有人關注,甚至從而反思身邊的人和事都是她最大的目的。可惜的是,眾融頻道經常受到食環署和警察的驅趕。「他們一過來就會問我們係咩人,然後要身份證。完全唔會問我做緊乜,如果係有人投訴,應該先問發生乜事,而唔係針對人。」在最嘈雜和人多的旺角街頭以製造噪音和阻街的名義,阻止他們播短片,確實令Cat費解。Cat稱,更有朋友因為播片而被警察拘捕。「如果呢度作為一個platform,度播少數的聲音都唔俾,咁係打壓。亦剝奪我們的權利。」

去年人大釋法,Cat有份參與政府總部靜坐抗議,但在第二天清晨,警察抬走請願的市民,當然Cat亦有份被抬。「當你去示威,你會去叫一些你認為不公平的事情。但受到暴力對待,無俾你講你的訴求。」「民主之中不只是發聲,還包括自主,但發聲是表達自主十分重要的行動。雖然有時有權利但沒有權力發聲,形成不過是一種呼叫,但這不代表不用發聲。因為你的呼叫,可能會引起其他人的呼叫,一齊去爭取。即使未必改變得到,爭取一些原本要有的東西,係政治層面的角力。」問她怕不怕被人拘捕,她好一副慷慨就義。「如果有一日俾人拉,反而覺得好,因為可以多人傾。即使被人標籤,但能引起討論都係好。」

現在她仍致力透過眾融頻道在空間上繼續爭取民主,令社會能夠尊重多元差異,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尊重。雖然她自知這過程很漫長,然而,她相信與看電視的人聊天,讓他們關心和感受到多些事倩。

陳景輝,2003年以21歲之齡參與區議會選舉。參選是因為不滿現今的選舉,「區議員係咪就係修橋補路呢,背後有個假設,就係市民沒有興趣參與社區設計,由區議員一個人搞掂。」

「參選是將民主政治信念,不只是宏遠的投票和政府架構組成的層面,而是希望可以帶入社區和生活之中。」「我覺得要青年人參與政治,要將民主帶入生活,對一個青年人是4年一次的投票選舉重要,還是先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然而,阿輝覺得針對不同社群,不同的議題耕耘的人士,在現今卻是缺乏。現時陳景輝在志願機構負責重建灣仔區的工作,這讓他更覺得落實做不同社群所需的工作更為重要。以灣仔重建為例,政府不尊重當地居民,要求居民收到賠償後搬走,但許多居民提出另一個方案,要求留下歷史價值和香港文化。以為區議會可以代言嗎﹖陳景輝認為,區議會也好,各項諮詢委員會也好,所謂的發聲都是行使專政統治的藉口。「區議員聲嘶力竭有用嗎?代表民主嗎?代表你大聲之嘛,街坊有份參與重建項目嗎﹖」

民主從來不是只係投票,而是不同生活的選擇。一直以青年自居的陳景輝,不斷批評現在的「大佬」,包括政府和政黨。他直斥2003年7.1,政黨以至社會的大旗手,根本掌握不到民情,7.1中不同的議題都沒有受到重視,反而一味想像要民主就是叫普選,喊倒董。現在董建華辭去特首職位,陳景輝以為可說是一個好機會,「沒有了董建華無得賴,以前倒董行先,依家諗每個生活環節中的董建華邊。」他還是勸市民,無謂虛耗在只爭取普選的議題上。他更笑稱,現在的政黨抹去黨號,選的人差不多。

民間人權陣線

「民主多聲道﹣青年活動工作坊」

日期 時間 負責團體

8/5 9:30-15:30 7.1人民批

14/5 10:30-22:00 眾融頻道

20/5 19:30-21:30 支聯會青年組

5/6 待定 學聯社運資源中心

12/6 待定 人權監察

19/6 待定 以上各團體

26/6 待定 以上各團體

查詢請電:2385-4491

都市日報  
2005-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