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石籬牛雜河

慶幸,香港還有些地方被政府遺忘了,自私地,我不希望這些地方有出頭的一日, 最好,還是讓石籬自生自滅。
90年代,這裡有一個熟食市場大排檔,位於石籬三座附近,是隣近中學生們的飯堂,也是原居民最為活躍的地方。當大排檔改建為小學和球場之後,原先在大排檔營業的小舖都各自在附近找到了位置繼續經營,十二蚊一碗的牛腩河因此依然在這裡出現。最欣賞的是小舖內家庭式運作的場面,我相信小舖是一家四口的收入來源,男的主要是管理熱門主打食品牛腩牛雜和各式主食,事頭婆主要負責樓面運作,間中都會見到兩位後生仔幫手,是事頭的兩個兒子,大哥生得很像他爸爸,手腳很勤快,我一早便直覺他最適合繼承父業,細佬卻生得比較斯文,總覺得他還是站在收銀機前就夠了,他在店內走動總有點破壞了小店氣氛,小舖不算清潔,只有一個年紀十分老邁的婆婆間中打掃一下,她好像是負責洗碗的。因此,熟客們都不會過份要求效率,小舖就是少了投訴,少了不滿的客人,大家都因為眷戀這些傳統的牛腩味而進來的,在這裡要求什麼清湯,什麼健康的人,我看還是到集團式的食肆罷了,不要在這裡大剎風景.在這裡進食也是我的一種平衡心理的方法,每當面對一些改變,人總要找尋一些有歷史感情的事和物來加以平衡,在市區走動,看見改建速度驚人的城市,不到一個月就面目全非的街舖,總覺得沒有安全感,也沒有歸屬感。還是喜歡感受小舖的轉變,最近我留意到小舖貼上了一些小孩子的繪畫,我相信事頭婆當上了祖母,也心廣體胖了,一臉幸福的樣子。曾幾何時,因為剛轉新址,不少在大排檔的熟客都因為位置偏僻了而流失,事頭婆擔心得瘦了兩個碼,就連兩個兒子的女朋友都來了幫手,漸漸才度過了艱辛時期。現在,小店食品種類多了,飯呀,炸雞脾都賣,這是小舖生存之道,但熟客如我,牛雜河加支可樂,是難以取代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