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梁款:後樂園之旅

按:早前幫陳景輝上載文章時,也一併剪輯整理以往一年在 inmedia出現過撰寫灣仔重建的文章。在下會繼續剪輯有關資料文章,希望關注市區重建的市民,能夠更易找到相關資料。今天相關文章的列表又多了梁款的《後樂園之旅》﹗事不宣遲,係好文就要快睇!

  跟溫家寶一樣,我依然相信,讀萬卷書,永遠不如行萬里路。因此兩個星期前,當梁文道來電邀約出門行路,我立刻丟下書本,一口答應。

  集合地點:灣仔合和中心,目的地:五十碼外的利東街。多年來灣仔街坊稱這一帶做喜帖街,今天官方網頁叫它做H15。

  H15是這一區城市重建的項目代號,市建局當前二十一個已公布重建項目之一。那天旅行,梁文道循例因事遲到,我站在合和中心門前望向利東街,目睹這二十一分之一的城市變幻,心情起起伏伏。

H15重建樂園

  我在西環出世,在灣仔發荳芽夢,在那七年的中學生涯裏,我經常由學校後門出發,穿過利東街的商舖,到修頓球場練習批踭和入樽。印象中,由皇后大道東到喜帖街一帶,經常陽光普照,生機旺盛,人頭如潮湧。今天所見,利東街人畜皆退,大廈外牆剝落,樓上空置單位的玻璃窗,給貼上交叉綿密的防水膠紙,灣仔的天空陰霾密布,一切像在給「破落」兩個字重新定義。

  很快,梁文道和幾位街坊和區內的社工朋友先後抵達,飲過布袋奶茶後,正式向H15出發。帶頭的街坊領隊有幾個共通點:年紀老大、讀得書少、跟利東街和灣仔一起長大。往下兩個小時,我跟着這幾位老街坊上樓落街,交換有關灣仔人畜由旺盛到破落的口述歷史。過程中,我確認了我讀的書所言非虛;這個世界上的確存在着能夠左右城市重建大方向的「頑固社區」(stubborn neighbourhood)」。H15區民的頑固體現在三方面:

  一、他們年紀老大,因此經歷特多,跟區內的建築和人物交情特厚,也特別執着一些不能用「錢」作「賠償」的東西,例如記憶和感情。那天婆婆領隊捉着我手,說她家三代人在此上學營生,看着「個仔和條街一起長大」,現在被連根拔起,有切骨之痛。在街上碰到半年前搬走的一個舊街坊,她說舊區好,新區不好,舊屋裝修自己「一手一腳,新居櫥櫃太高、鄰居太惡,現在她的嚐好是每天回喜帖街遙望舊居,長嗟短嘆。」

  二、他們讀得書少,因此看事情傾向平民、直接,有一種近乎原始的「公義」精神。阿叔領隊認為搬遷安置可以商量,條件是一定要「公道」,他最討厭有人利誘離間,逼搬走的街坊簽保密條款,和用一吋粗的鐵鍊鎖着舊居。堅持不走的商舖女東主,更老實認定有關當局的手法「好過日本仔」(因為沒有折磨敵人),但「差過共產黨」(因為事事討價還價)。

  三、他們跟利東街和灣仔一起長大,因此也希望區內人能夠長遠搞好區內事。我翻查資料,發覺他們過去一年搞過十多次全區居民大會,五次「具體仔細的規劃工作坊」、「七次公眾諮詢大會」和街頭展覽,大量引入區民參與。更加令我點頭鼓掌的,是他們努力跟建築、測量和文化人合作,將「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保留地區文化和網絡」等官方一直只講不做的原則,化成既有樹林,又有商機和人氣的重建方案,提交城規會審核(見www.h15.hk)。

  過去幾年,我經常在課堂埋怨大地產利益行頭的「中環價值」,也擔憂香港城市在全球奇觀旅遊的競爭下,變得愈來愈「主題化」、「樂園化」和「西九龍」。想不到在利東街這個「頑固社區」,我會遇上記憶、樹根和感情,我也碰到梁文道所謂的「在香港歷史上第一個由居民參與」,「既照顧舊區原有風貌和人際網絡,又可兼顧商業利益的城市重建新模式」。灣仔之旅不枉之行。

  離隊前,阿叔說希望我們這些「文人雅士」可以將這個社區的努力,廣傳開去。聽到「傳開去」三個字,我頭上亮起一盞明燈。

HKY05重建後樂園

  每年夏天,我在大學搞《尋找香港人》多媒體文化考察通識課。幾年來,這計劃包裝養眼,名目多多,說穿了其實就是要將香港的記憶、樹根、感情和建設社會的新模式「傳開去」。今年的考察題目叫做《香港後樂園》,我給參與的同學發了一封通牒:香港變成一個樂園,你高興嗎?收回來的反應,確認了這班同學來自另一種的「頑固社區」;他們年紀偏幼、讀書太多因此胡思亂想、在香港長大但不懂心繫家國。

  他們交來的攝錄企劃,差不多全部埋怨中環,期求在有生之年見到香港在跟迪士尼不一樣的樂園。於是有人想拍「社會基層的樂園」、有人要「尋找香港過去的記憶」、有人問「建設新樂園、拆卸舊樂園,香港人付出了什麽代價?」有人已決定「採用意識流手法隨着主人翁重臨故居」。

行路體驗城市

  望着這些企劃,很快我設計了一個香港後樂園四天之旅,讓同學丟下書本,出門行路,切身體驗城市的變幻。以下行程,二十五人成團,所費無幾,歡迎抄襲。

  首先是出發前團員聚會,通宵觀看,《七十二家房客》、《籠民》、《大時代》和《香港旅遊協會宣傳品大全》,以吸收城市建設、清拆和改造的光影經驗,並兼學陳冠中的附加法和陳果的激將法。

  行程第一天,在香港大學的正門集合,提醒各人帶備攝錄機、咪高峰、眼、耳、口、鼻,並隨時準備上橋落街、摸手摸腳,然後直達利東街,親身體會灣仔天空的陰霾,和H15另類重建的豁達。

  第二天,在北角碼頭集合,幻拍三藩市式的奇觀漁人碼頭,如何很快在小福建之地落地開花,然後沿英皇道東行,穿過中產龍脈太古城,折入龍尾西灣河,再在香港電影資料館回望由黑白變彩色、興旺纏着破落的香港城市。

  第三天,在奧運站集合,站在凱旋門的會所(待批准)遠眺西九龍文化藝術區的輝煌爛地,然後轉乘旅遊車到沙田文化博物館參觀西九計劃諮詢展覽,最後在恒基許願樹前面集體與香港後樂園許願。如果時間許可,折回大圍,一邊吃雞粥,一邊聽謝至德重構西九龍的水管、苦力、前生與今世。

  第四天,在天水圍巴士站集合,由何慶基客串帶隊,邊遊邊說,數盡新界西似實還虛的平民歷史、典故、傳說、神話和鬼故,並沿途尋找古迹、發掘腳印,當場與被遺忘的社群樹立地標。

  然後是如實記錄,大膽創作,將香港後樂園的人及脈搏和另類接觸,廣傳開去。

梁款
信報財經新聞
2005-06-13 

相關討論/文章:

龍應台:呼喚公民運動的開展
龍應台:香港,你往哪裡去?
馬國明:城規會民主化
馬國明:如果這是進步,有理由不要它
梁文道:以消滅社區為己任的市區重建
梁文道:民主從舊區重建開始
黃英琦:灣仔百年
金佩瑋:思考船街酒店
黃洪:社區更生替代市區重建
《時分報》:民間博物館,你在做甚麼?
《都市日報》:文化起義從吵鬧中探索 香港價值
Cally :我們沒有了自己﹗ ——馬國明的行街政治
Cally: 灣仔現場的觀察後感
陳景輝:清拆之後,你記得什麼?「文化大革命席捲喜帖街下集」

陳景輝見棺材,流眼淚
陳景輝灣仔重建 革命尚未完成
/陳景輝:灣仔重建系列訪問(一):將環境交回街坊
祖/陳景輝:
灣仔重建系列訪問(二):當新不再新時候
/陳景輝:灣仔重建系列訪問(三):自從灣仔要重建......
領男:無價的記憶換有價的財帛?
領男:消失中的利是封
領男:灣仔時、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