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意義全新的乳房、 現代意識覺醒的女性

輕鳴

  2004年11月17日至21日,《時尚健康》雜誌在北京紅門畫廊舉辦了“粉紅絲帶——100個乳房的故事”攝影展。該攝影展由全球乳腺癌防治運動發起人伊芙琳?蘭黛夫人的個人攝影作品和《時尚健康》推出的“100個乳房的故事” 兩部分組成,意在通過“不同國籍、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不同身份”的50位女性乳房的故事,喚起公眾對乳房健康的關注。攝影展,有炒作,但無銅臭,收入全部捐獻給抗癌事業,主要是一次公益活動。

  攝影展舉辦的地點並不起眼,許多北京人可能連聽都沒有聽說過。攝影展中展示乳房的女性,雖不乏名人,但都年齡偏大,相貌平常。然而,她們不是出於生計、名利而挑戰傳統,也不是為了取悅男性占主導的社會而接受西方。她們是為了女性自身的權益,而展示那健全或殘缺的胸部、曝露那自然或人造的乳房。因此,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攝影展,其意義遠遠超出以往那些多姿美女的人體秀和青春嬌娃的裸體展。

  乳房,既是哺乳器官,又是女性的第二性征和性敏感區。在人類歷史的絕大多數時期內,嬰兒的生存和成長都依賴於母乳。人類女性乳房的獨特之處在於,青春期女子的乳房發育成熟,即使不哺乳,也依然豐滿。而且,乳房的大小與乳汁的多少和品質無關。

  女性乳房的生物意義何在?各種解釋層出不窮。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進化論的興起,人們試圖從器官的適應功能來探討乳房的進化。一種說法是,乳房的進化頗具欺騙性,豐乳的女性給人以乳汁充沛、有利於後代生存的假像,從而獲得更多的交配機會。另一種看法是,隆起的乳房是女性性成熟、進入交配生育期的標誌。再一種意見是,當人類直立行走時,由於女性的正面缺乏男性認為性感的曲線,女性的乳房作為臀部的模擬而逐漸發展起來,使正面更具吸引力,以適應人類完成交配從背後向正面的轉變。

  女權主義者的見解則大不相同。有的提出,乳房的進化不是為了吸引異性,它們只是在營養缺乏的壓力下,儲存脂肪,供女性尋找食物時消耗。哺乳期間,脂肪層不但保護下面的組織,而且使乳汁保溫,兒童存活和健康成長的機會因此增加。有的認為,乳房的進化使母親能夠舒適地給嬰兒餵奶。還有的堅持,乳房的脂肪組織只是一種誘餌,吸引男性愛撫觸摸敏感的乳頭,從而使女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性刺激。

  乳房的生物學意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乳房的文化意義,則錯綜複雜,多種多樣。在西方,人體的器官部位,除了生殖器,恐怕就屬乳房的文化含義最為豐富。美國學者瑪莉蓮?亞隆(Marylyn Yalom)於 1997年發表的《乳房的歷史》一書,從宗教、文學藝術、健康、政治、心理、商業、醫學、女權運動等方面,深入研究了乳房的文化意義在西方歷史中的發展演變,堪稱經典之作。

  與西方類似,在中國的男權社會內,乳房的真正主人不是女性自身,乳房的文化意義也不由女性自己規定。不同的是,在中國,女性乳房的文化含義不論是否定的,還是肯定的,都明顯不足。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我們沒有發現古希臘文化對乳房的那種愛憎交加的複雜心態,我們更找不到乳房在古希臘神話、宗教、藝術和現實生活中的那種巨大影響。中國本土產生的各種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道教等)沒有早期和中世紀基督教對女性和肉體(包括乳房)的那種厭恨,中國傳統文化既沒有把乳房妖魔化也沒有將其神聖化。近代以來,乳房在西方文化中所具有的那種豐富的審美、情色、政治、醫學、女權等方面的意味,甚至當代中國也只能望其項背。乳房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從未佔據重要地位,也很少成為注意焦點。代表主流文化的政客官宦、哲人智者、文人雅士,對乳房採取了一種忽略或排斥的態度。神聖的乳房在民間或隱或現,審美的乳房在詩詞、繪畫中偶露端倪,情色的乳房在民間文化與適應市民趣味而興起的戲劇和小說中雖屢見不鮮,但前者難登大雅之堂,後者則往往被斥為淫邪之書,屢遭禁絕。

  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乳房或者在一定的時期,如唐代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或者在周邊地帶如龜茲(今新疆庫車縣一帶)的石窟藝術中顯赫一時,或者在少數民族的宗教如藏傳佛教藝術中有所表現。然而,乳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邊緣化的狀況並沒有根本改變。

  近、現代以來,隨著國門的開啟,外來影響的加強,乳房開始逐漸成為國人注意的焦點,較為廣泛地出現于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人們或從情色的角度窺覷、描繪乳房,或從審美的立場觀賞、表現乳房,或出於商業的考慮炒作、宣傳豐乳、美乳,以擴大、推銷圍繞乳房的各種商品和服務,乳房甚至被用來促銷其他的商品。據報,一家推銷兩房一廳商品房的房地產公司的廣告是一幅巨大的女性胸部特寫照片,廣告詞為:如此精美的兩房,你怎能不為之動心?

  由於主流並未擺脫傳統的束縛,從邊緣漸入主流的乳房,仍帶有濃重的傳統色彩。隨著傳媒和文學藝術的日益市場化,從隱蔽走向公開的乳房,又披上了一層厚厚的商業外衣。人們熱烈、渴望的目光只在健康、青春和美麗的乳房上停留、漫遊,而女性本身的健康、生命和權益卻遭忽視冷遇。乳房曝光量的劇增,並未帶來意義的全面拓展。乳房依然缺乏現代西方乳房文化意義的那種廣度和深度。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內,女性政治、經濟權利的喪失,使女性也逐步喪失了對自己生命和身體的主控權。宋代以前,女性的從屬依附地位時強時弱,頗有起伏。然而,從宋代開始直至鴉片戰爭時期,社會對女性的控制則基本上是一個逐步加強的過程。封建桎梏中的女性,成為男性傳宗接代的工具和玩弄戲辱的物件。健康誠可貴,生命價更高,若為禮教故,二者皆可拋。女子依從男人提出的要求裝扮自己,衣衫蔽體,束胸纏足,一不怕暑,二不怕苦。女子按照男子規定的標準看待生命,為保名節,死不足惜,“乳瘍不醫”,雖死猶榮。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社會的巨變和進步,使束胸纏足的陋習得以廢除,女性的生命價值有所提高。但男尊女卑的局面並未徹底改變,重男輕女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女性還沒有完全獲得對自己生命和身體的支配權。一些女性雖然大膽公開地裸露美麗的胸部、追求豐滿的乳房,但她們不是迎合男性的審美要求和性趣,就是要受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操控。

  “粉紅絲帶——100個乳房的故事”攝影展所展示的乳房“來自完美或殘缺的身體,來自青春或衰老的生命,來自博大或坦蕩的胸懷”,是“最豐富的乳房”,具有“最豐富的表達”。它們不是要表現“size,sex,swell”,而是要表達“關注、健康、自由”,表達“對母親的敬意,對妻子的珍視,對女性的尊重”,“提示更多的人關愛乳房,積極防治乳腺癌,勇敢人生”(《時尚健康》雜誌2004年10月號)。它們是具有全新文化意義之乳,是體現高尚人道情懷之乳,是象徵女性自主意識覺醒之乳。

  在此次活動中展現乳房的女性,對乳房的看法五彩繽紛:“氣質魅力通過學習和成長是可以具備的,跟你的胸部是否豐滿沒有一點關係……對乳房而言,健康是最重要的”(2004年11月7日《現代快報》);“胸跟人一樣,是有靈魂的,你的靈魂可以賦予你的胸完美的個人色彩”(《時尚健康》雜誌2004年10月號);“任何人都應該像尊重一個人一樣去尊重乳房,一個男人對女人的乳房的正確態度是:尊重、讚美、追求”(《時尚健康》雜誌2004年10月號)。面對乳癌已成為女性健康和生命嚴重威脅這一嚴酷現實,她們嚴肅思考女性自身健康和生命的價值,大膽行動,通過展示自己的乳房和講述個人的乳房故事引起社會對女性問題和困境的關注。她們要做自己生命和身體的主人,是弱勢群體中的強者和代言人,是真正具有現代意識的女性。為此,我要大聲讚美她們的乳房,讚美她們的勇氣和膽識,讚美她們的公益精神和人道情懷。

  作者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自中國報導新聞摘要3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