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陳敬慈:從領匯事件看社會矛盾

領匯事件引起的滿城風雨﹐雖然尚未落幕﹐但它引起的討論已超越事件本身。不少評論都稱事件會令香港成為國際大笑話﹐事實上事件反映地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普遍衝突﹐在香港如此戲劇性﹐原因在香港社會矛盾的尖銳。細讀傳媒的報導﹐有三種人﹐站在三個不同的位置﹐對事件有三種不同的態度﹐三者的互動貫串事件始末

其一是市場至上派。這種人平時也會說法治﹐但一旦法律程序阻礙市場自由﹐即擁有資本者投資掙取利潤的自由﹐他們就會原形畢露。其中的姣姣者﹐是特首董建華。他在終院裁決房委會縮短上訴期限的申請之前就出‘口述’﹐指訴訟者為‘搞事’﹔在終院拒絕申請後﹐據聞是他堅持領匯要如期上市﹐並令一眾高官徹夜開會﹐務求找到上市方案。他的著緊是容易理解的﹐因為他是大資本集團的總政治代表﹐假若上市計劃落空﹐資本將失去商機。除他之外﹐自由黨黨魁田北俊也提同樣的態度﹐提議房委會應不惜代價‘包底’上市。

其二是法治至上派。這派以四五條關注組﹑大律師公會和法官為代表﹐是社會的專業階級。例如﹕湯家華強烈批判房委會﹐將其行為形容為脅迫司法制度﹑如同勒索。但是他們並不一定反對私營化和上市計劃。數月之前﹐四五條關注組也同樣以法治的理據﹐反對同一批團體要求擱置削減綜援的訴求﹐令政府的態度突然變硬。而角色最關鍵的是﹐上訴庭和終審庭法官對房委會無理要求的拒絕。 專業階級維護已通過的法律及其程序公正也是不難理解的﹐他們正是靠這些複雜而精細的法律程序維持其社會位置和專業身份。

其三是基層權益派。這派是日益貧窮的基層市民﹐這次事件上由盧少蘭為代表﹐背後獲民間團體的支持。法律理據僅僅是爭取權益的一種手法﹐爭取合理的生活保障才是真正的目的。在房署商場和停車場私營化上﹐首當其衝的是小商戶﹐然後是消費者。但香港的小商戶和社區消費者都缺乏組織和動員能力。房委會知此知彼﹐不把居民團體看在眼裡﹐十八個月的預備期沒有甚麼受影響者的諮詢﹔這次不能百戰百勝﹐僅是微弱者巧妙地利用市場和法治這兩大主流社會核心價值的衝突﹐出奇制勝。其中的漏洞是資本集團和專業集團雖然都是現存社會制度的得益者﹐但彼此並非無矛盾。

有評論指﹐事件會令社會更分化。不同的經濟位置產生不同的社會階層﹐是資本主義的共同特徵﹐但香港的貧富懸殊在富裕地區中名列榜首﹐才是社會分化的罪根禍首。假若董建華統治集團不能在事件中正面反省﹐盧少蘭將鼓勵更多的無產者加入抗爭﹐任何的抹黑和威嚇將無濟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