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盧子健:民主改革空間不算小

貼文:fred

蘋果日報 盧子健
2005-08-22
民主改革空間不算小

兩星期前,我曾經在本版提出,民主派在決定如何介入政制改革的討論前,應該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討論,探求在去年人大釋法後,政制鳥籠內還有多少民主空間。我對此問題未作深入研究,但想以本文展示一些初步想法,論證這個鳥籠內的民主空間可能比很多人想像中大。

第一個可以爭取的改革焦點,是取消區議會的委任制。名義上,行政長官的選舉委員會和立法會絕大多數成員,是通過選舉產生,但區議會仍然保留百分之二十的委任議席,完全與社會發展脫節。

回歸後,特區政府在未經諮詢的情況下,強行恢復區議會的委任議席,民主派只是口頭上反對過一下,後來沒有跟進工作。回歸後已進行過兩次區議會選舉,下一次在二○○七年,轉眼便到。民主派可考慮推動一個持續運動,取消區議會委任議席。

改革比例代表制

第二個可以爭取的改革焦點,是擴大功能組別議席的選民基礎。這包括立法會內的功能議席及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內由功能組別推選的委員。

港英管治末期,設立了「新九組」功能組別,所有受僱人士都可以成為選民。其實當年民主派候選人在新九組中,也未有贏得過半議席,基本上是保守派、民主派、中間派三分天下。

除了新九組外,回歸前其他傳統功能組別的選民基礎亦曾經擴大,結果工商界當然仍然是選出工商界人士,但最低限度有較多競爭,不像現時基本上全面自動當選。

事實上,如果三十席功能議席的選民基礎逐步擴大,選民人數接近地區普選選民人數,是符合《基本法》內循序漸進邁向普選的原則。

第三個可以爭取的改革焦點,是立法會地區直選的投票制度。目前採用的大選區比例代表制既不利於選民與議員建立密切關係,亦無助政黨的發展。對香港來說,這是一個窒礙培育政治人才、打擊主流溫和政治力量發展的制度。

大選區變小選區

最初特區政府設計比例代表制,是用以制約民主派在立法會內的力量。其實在分組投票的框架內,即使民主派在立法會直選議席中佔多數,仍受到功能議席制衡,即使取得多數意義也不大。但比例代表制會鼓勵偏激政治發展,使民主派難以與社會內的主流溫和政治力量融合。這也是過去八年特區政治激盪的原因之一。

恢復到單議席單票制,保守力量令恐怕民主派贏取超乎其得票率的直選議席。但比例代表制並非只有一種。目前香港一個選區可以大至有八個議席,最少票的一個當選人可以以百分之七至八左右的選票當選,代表性其實很有疑問。改革方法之一,是每個大選區可以劃分為幾個小選區,以單議席單票形式競逐,然後整個香港作為一個大選區,以名單制按比例分配議席,但可設定贏取議席的最小百分比得票率的門檻。這種混合制度較有利政治人才湧現,可助主流政黨邁向更成熟、以全港整體利益為重的定位。

第四個可以爭取的改革焦點,是政府諮詢委員會和法定組識的成員產生方法和代表性。在這方面不少有識之士早有論述,這裏就不累贅了。

應爭取其他目標

由上述可見,政制鳥籠內並非完全沒有民主空間。民主派為維持道德高地的定位,多數傾向採取玉石俱焚策略。這個策略正中保守力量下懷。對他們來說,甚麼都不變會是一個滿意的結果。

至於民主派的支持者,相信大多數都希望見到局部的民主發展。我們理解為何不能支持立法會內增加功能議席,但為甚麼民主派不去爭取其他目標?

須知民主政治不止在於有沒有形式上的普選。新加坡有形式上的普選,但若比較市民對政府政策的影響力,恐怕香港的情況還好一點。這就是因為在沒有普選的情況下,過去三十多年來社會運動家、壓力團體、民主派一點一滴爭取回來的。務實與對原則的執着從來都不是絕對的矛盾,而是辯證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