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歷史冷笑話--看李敖大陸之行

猜猜以下話語出自哪一個公眾人物的口?

「張國榮會自殺是因為罹患了愛滋病......同性戀族群本來就是得到愛滋病的高危險群。」

你猜蔡志森?合理但猜錯。

「女人都搞不完了,哪有時間搞政治?......對女人我先看她長什麼樣才聽她講什麼話......」

「優秀的女人應該去搞男人,讓男人去搞政治。」

詹培忠?更合理,但又錯。

好吧,揭盅,是李敖。

過期知識份子
最初到台灣,很喜歡看這邊的電視新聞。百貨公司特賣會也可以當電視新聞,介紹貨品和顧客搶購心得,要多奇有多奇。最初覺得很新鮮,久而久之,由新鮮轉煩厭,特別是看到警察聯合電視台記者,直擊「嫌疑犯」被捕過程﹣﹣還未審訊,假設無罪,怎可以這樣以攝影機行使暴力?!

朋友問我:香港的新聞有這樣爛嗎?我答:不是這種爛,是另一種形式的爛,看一下迪士尼的報道你就明白。

李敖,正如爛新聞。先新鮮,後煩厭。

先是新鮮:最初在電視新聞見到李敖,很好奇,聽他的以立法委員的身份發言。李敖大聲,很會搞據頭,總會說出一兩句記者最愛的「蘋果式驚人標題語」(請往篇首參考那三句引言)。要命的空洞。空洞的程度是,我懷疑自己失智,完全沒有辦法記住他講過什麼﹣﹣但是,如同電視新聞的百貨公司減價報道,三日後,誰又能記住是哪一家百貨公司在減價?減價的貨品是什麼?

只留下淡淡的印像:黃毓民式的高分貝和歇斯底里,詹培忠式的性別主義,蔡志森式的陳腐。當然,這絕對是個人觀感,不過李敖頂著「文人」、(過期)「異議份子」和「知識份子」的光環,特別「惡頂」。

然後煩厭:一見到他那件紅色風衣,我就上廁所,或是轉到72台看棒球。我只希望,香港人想到台灣的知識份子時,不要聯想到李敖,台灣還有何春蕤、趙剛、卡維波、畢恆達、陳光興等等。至少,他她們不曾像李敖說這樣的話:「各國政府鎮壓群眾事件是被人民逼出來的」(引自「北大」演講內容)。李敖還是(現在式的)異議份子?知識份子?門都沒有。

蔡楓華三部曲
李敖令我想起蔡楓華。三步曲:第一步,拼命的曝光,發表「勁爆言論」吸引媒體主意;第二步,出醜,然後被當作笑話;第三步:被當作傻瓜或是狂燥症或是神經錯亂,再「勁爆」也不被當作一回事,完全被忽略。拿蔡楓華跟李敖比較太不尊重?也說得是,好吧,對不起,蔡楓華。

來說明一下。李敖在大陸演出時,搬出連戰呀、馬英九呀、陳水扁呀,一一批評譏笑。香港(藝)人都深曉這一招,要出位,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搭上當紅人物,罵也好,鬧誹聞也好,只要對方回應,自己的名字就有機會繼續在媒體上出現。李敖這個性別沙文主義者,當然不可能自爆跟男政要「嘿咻」(台灣話,即做愛),那就唯有謾罵。這是第一步曲。

然後被當成笑話。笑話講得太白會變「冷」(台灣人形容不好笑的笑話為「冷笑話」),所以,第二步曲自己領會好了。有點知識或幽默感的人,看到李敖「又來出醜了」,都會(冷)笑。李敖笑話隨處可見請自便,這裡不贅免浪費篇幅。

李敖在「北大」批評馬英九不做事,光靠臉蛋到處跑,不如去演電影或歌星,或是做個「色狼」也不錯
。媒體最「耍家」搬弄是非,興致勃勃的挑釁∕挑逗馬英九。馬英九回應:「李敖講的話,不用過份認真看待。」這是第三步曲。

滿臉是灰。

演講中,李敖譏笑陳水扁小人物搞政治沒有一點格局,編笑話取笑連戰演講前太緊張走進女廁背講稿。不要誤會,我對大政治人物一概沒什麼好感,但「批判」跟「損人」有異(本來想用犬儒,但這種程度的話語連犬儒也稱不上)。若果一切不過是一場(不好笑的)棟篤笑,我想李敖要向黃子華或Margaret
Cho學習一下。

活歷史陳跡
我再自省,為何那樣討厭李敖。也許,我最受不了俗不可耐的「知識份子」。李敖的俗,俗得可怕。李敖一向高調地向媒體表示他愛用名筆,這次帶一堆售價過萬台幣的名筆到大陸作為紀念品,有什麼還比「知識份子用名筆、送名筆」更俗氣的事情呢<!--
D(["mb","?有一篇在中國大陸發表的評論這樣說:「李敖為人的狂妄<wbr>、為文的張揚與跋扈,都只是表相,其實骨子裡乃是極致的媚俗<wbr>,無論在北大、清華或復旦的舞台上如何表演,都掩蓋不住一身俗氣<wbr>。」<br /><br />不過,其實李敖此行在台灣不怎麼引人注目,倒像茶餘飯後的口水素<wbr>材。基本上我看到台灣人的反應跟馬英九回應差不多:「睬佢都傻。<wbr>」我讀昨天的《聯合報》,李敖的報道置放在大陸新聞那一版<wbr>,也不過是手掌般大的篇幅而已。看討論組比較能準備掌握民間反應<wbr>,到《聯合報》的討論組,有關李敖的題目很少,且太多是罵<wbr>。李敖在演講中說:「與台灣情盡」,最多人回覆也罵得最狠﹣<wbr>﹣有些字句很精采,但超越尺度不能原文見報,我唯有翻譯成:<wbr>「那就請不要回來,好行夾唔送。」<br /><br />罵李敖罵得再狠的人,也承認李敖在七八十年代罵國民黨罵得大快人<wbr>心,如今落得如斯境地,令我憶起早前到馬祖芹壁村旅遊的片段。<br /><br />村民告訴我,直至八十年代,對岸還有射砲彈過來芹壁村<wbr>,不過那都是空砲,散落一地的政治宣傳單張。但砲彈無眼<wbr>,有時誤中民居,縱使沒有火藥,還是會造成建築物損毀<wbr>,或人命傷亡。我住的民宿在海邊,古舊的花崗岩石厝內<wbr>,打開大木門或小門窗,即可目視福建。<br /><br />石厝外牆遺留當年的石雕標語:「解救大陸同胞」、「檢肅匪諜」、<wbr>「光復大陸」等等。遊客在石雕前拍照,旅遊網站也用此來推介芹壁<wbr>村:「過去的精神標語,現在看來卻如同老劇場中的佈景。<br />」在芹壁村,你有機會聽到以下的對∕笑話:「喂,要吃飯了<wbr>,她們在哪?」「她們在『光復大陸』。」一樣的文字<wbr>,在歷史脈絡的改變下(馬祖都在「小三通」了),成為不一樣笑話<wbr>。<br /><br />歷史,在說笑話;儘管,有時很冷。<br /><br /><br /><br />--- hong kong inmedia <<a onclick=\"return top.js.OpenExtLink(window,event,this)\" href=\"mailto:[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a>> wrote:<br /><br />> 翔:<br />><br />><br />我想可以的.你叫信報編輯在出版了之後再通知你,你再自己貼或叫<wbr>我們幫手貼.<br />><br />> 聰頭<br />><br />><br />> 在 2005/9/27,mou liu <<a onclick=\"return top.js.OpenExtLink(window,event,this)\" href=\"mailto:[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a>> 撰寫:<br />> ><br />> > 阿藹∕聰頭:<br />> ><br />> > 你好,有關上載城市筆記的事,想跟你們商量一下。<br />> ><br />> ><br />> ><br />><br />"我的魔法學苑"那篇文,比信報更中刊出。因為那個星期剛巧城市<wbr>筆記推遲了一個星期出稿,而我又不在香港,以為信報已經登了<wbr>,所以照請你們幫我上載,之後信報編輯告訴我這樣有問題(i.e<wbr>.別的地方比信報更早刊登),我也可以理解這樣她很難做。<br />> ><br />> > 有沒有"計"可避免同樣事情發生呢?<br />> ><br />> > 翔<br />> ><br />> > --- inmediahk <<a onclick=\"return top.js.OpenExtLink(window,event,this)\" href=\"mailto:[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a>> wrote:<br />> ><br />> ><br />> > ------------------------------<wbr\>---<br />> ><br />> > 《獨立媒體電子報》2005.9.26 電子報全文blogline版<br />> ><br />> ><br />> > ?<br />> ><br />",1]
);

//-->?有一篇在中國大陸發表的評論這樣說:「李敖為人的狂妄、為文的張揚與跋扈,都只是表相,其實骨子裡乃是極致的媚俗,無論在北大、清華或復旦的舞台上如何表演,都掩蓋不住一身俗氣。」

不過,其實李敖此行在台灣不怎麼引人注目,倒像茶餘飯後的口水素材。基本上我看到台灣人的反應跟馬英九回應差不多:「睬佢都傻。」我讀昨天的《聯合報》,李敖的報道置放在大陸新聞那一版,也不過是手掌般大的篇幅而已。看討論組比較能準備掌握民間反應,到《聯合報》的討論組,有關李敖的題目很少,且太多是罵。李敖在演講中說:「與台灣情盡」,最多人回覆也罵得最狠﹣﹣有些字句很精采,但超越尺度不能原文見報,我唯有翻譯成:「那就請不要回來,好行夾唔送。」

罵李敖罵得再狠的人,也承認李敖在七八十年代罵國民黨罵得大快人心,如今落得如斯境地,令我憶起早前到馬祖芹壁村旅遊的片段。

村民告訴我,直至八十年代,對岸還有射砲彈過來芹壁村,不過那都是空砲,散落一地的政治宣傳單張。但砲彈無眼,有時誤中民居,縱使沒有火藥,還是會造成建築物損毀,或人命傷亡。我住的民宿在海邊,古舊的花崗岩石厝內,打開大木門或小門窗,即可目視福建。

石厝外牆遺留當年的石雕標語:「解救大陸同胞」、「檢肅匪諜」、「光復大陸」等等。遊客在石雕前拍照,旅遊網站也用此來推介芹壁村:「過去的精神標語,現在看來卻如同老劇場中的佈景。
」在芹壁村,你有機會聽到以下的對∕笑話:「喂,要吃飯了,她們在哪?」「她們在『光復大陸』。」一樣的文字,在歷史脈絡的改變下(馬祖都在「小三通」了),成為不一樣笑話。

歷史,在說笑話;儘管,有時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