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教育行業已到了存亡之秋了?

近日不幸地接二連三發生教師自殺,而教育統籌局至今仍保持沉默,視而不見,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現正發起「不合作運動」。<引述報章的一段文字>

為甚麼一直受人尊敬的老師,會接二連三的發生不幸事情呢?大家隨了關心近日鬧得熱哄哄的韓農事件外,有沒有抽點時間關心一下香港的社會呢?

其實接二連三發生不幸,是始於現今社會出生率每況越下,在有學校卻而沒有人讀的時候,各學校為了爭取入讀率而發生激烈競爭,在明爭暗鬥之下,誰是最大的受害者?政府?老師?學生?家長?還是校長?其實,在這樣場比商業機構競爭更為慘烈的戰爭當中,他們全部也是輸家。

其實我們可以分作以下幾點觀察

1) 學校由於因要面對收生不足而可能走上殺校的路上,導至校長要不斷迫使學校在收生上進行很多推廣宣傳等活動,要求學生的成績比其他學校好,課外活動種類要比其他學校多,每一位老師也要有最好的學歷,師資要把其他學校比下去。

2) 老師因為不想因殺校或縮班時失業,故此要不斷地進修,要自己的學歷不斷提升,希望縮班時,自己不會是第一個被叮走。而面對校長的壓力下,每天也要花很多的精力去做很多對學生沒有直接幫助的工作,例如甚麼內評、外評、學校推廣活動、想一些新的方案去申請政府基金等等,還要應付備課、出考試卷、改卷、改簿等等的傳統基本工作,由於社會不斷進步,家長的學識也相對提高了,很多時候也要面對家長的壓力,在校長、家長和學生成績等等壓力之下,老師可以說是夾在最中間的一層中。(這裡還沒有說出老師的聯群結黨排拆異己的壓力)

3) 由於老師面對的精神壓力很大,導至在教導學生上,少不免會沒有那麼集中,這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成績及操行,除了成績外,老師也沒有像從前般,能夠花更多時間去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導至師生關係出現在一層隔膜,對學生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4) 由於現在的社會經濟轉型,大多數有能力工作的家長都要外出工作,把大部份的教導責任推了給學校,根本沒有時間做到教統局提倡的家校合作,而老師也因在自己的家庭、進修及工作上佔了很多很多時間,根本不能再抽空去了解學生的校外行為,日常生活等;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位學生便可以說成很自己又或者 "無皇管" 了,對他們成長並沒有好處。

5) 現在香港的社會時常被人批評學生英語水平一代不及一代,為甚麼呢?因為老師教導學生的時間確實比從前少,家長亦因工作關係,少了很多時間去教導小朋友,在這樣的情況下,香港的教育逐步走向二極化,一是大學畢業,另一批便是中三到中五便出來工作的人,政府每年的教育開支不斷提高,但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這對政府來說亦沒有好處。

為何會形成這樣五方全輸的局面呢?行內行外的人應如何合力去改善情況呢?除了我的個人觀點外,大家又有沒有其他好的意見呢?

希望這個題目能引發大家對香港教育界的關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