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喬菁華:國際化不等於全盤英語化

中文大學推動國際化,引發了小部分學生和校友的誤解,在校內發表大字報,復在《明報》世紀版發表幾篇長文,益增誤會。中大人對中大的歸屬感很強,對校政的發展,極為關心,這是好事,希望大家能在關心之餘,踴躍捐錢給母校發展。「哭」是感情發泄的一種,捐錢是另外一個方法,捐一百元與捐一百萬元的心意是一樣的,每位校友每年起碼捐一百元給中大,是一個不錯的數字。

「哭」之餘,也要尊重事實,不要搞陰謀論、猜測論、想當然論。中大校方於二月十四日下午發表一份「澄清事項」和「關於招收非本地生和教學語言的一些誤解和事實」,已透過電郵發給校友和傳媒,傳媒沒有篇幅詳細報道,校友和學生可上網查閱,了解事情之後,相信不會哭了吧!

劉遵義校長於二月十三日發表「校長新春家書」,內有提及:「國際化並不等於全盤英語化,且大學無打算也絕不會全面轉用英語。四十年前中大要確立其國際性格時無此需要,而十年後我們要加強大學的國際性格時,也無此需要。」說得清楚不過了,一些人在他們的長篇大論中,指稱中大走向全盤英語化,顯然是不符事實的。

為什麼推動國際化便需要局部英語授課呢?以喬菁華的愚見,假若法國在爭奪北美殖民地時擊敗英國,取得美加,今天的國際語言很可能是法語而不是英語,馬傑偉教授說英語是霸權語言,是歐洲左派知識分子的說法,源於反美情緒,事實上歐盟在布魯塞爾開會,英語早已逐漸成為「壓倒性語言」,法國無可奈何。假如中大推動國際化,不用英語的話,眾多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的教授們(包括馬傑偉教授)能以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開科嗎?這裏絕無貶低教授們的語言能力之意,只是考慮現實環境而已,即使教授們以法語德語授課,本地學生能聽得懂嗎?現實是,國際化以英語為基礎,反對者不能昧於事實。

喬菁華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