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未完的《夢想之路》(Selma)(二):由解構黑人飲食文化密碼反思香港

《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Selma)中,看得見的,有行出來的抗爭;看不見的文化背後,卻原來還有很多不同的加密符號。黑人的飲食文化就是其一,它不單是被看為You are what you eat,而且更是一種隱語,成為鐫刻著歷史與文化的密碼。

每一啖都是歷史

其中一場戲,馬丁路德金在Selma和大夥兒食飯,他們就是在吃Soul food。Soul food、Cajun food和Creole food,都是傳統的黑人菜──Soul food今日已被包裝得很hip,在大都市中登堂入室,但說穿了,它其實由十五世紀的奴隸菜演變而來,那時黑奴三餐不飽,他們只能用豬油、水芹、芥菜、玉米、動物内臟,和被主人拋棄的豬脚、牛尾、豬小腸,豬耳等,來填補肚子;至於Cajun這個字是從法文les Cadiens or les Acadiens而來,是指當年跑到北美洲殖民住在Arcadia又輾轉來到路易西安那的法國人;而Creole是指是由歐裔拉丁人和加勒比海黑人的菜色混血而成,早期更多由非洲奴隸負責煮菜。所以,每一啖,都混著美國黑人歷史中的血淚和辛酸。

食物是剝削和抗爭的標記

早期美國殖民者為了開發更多種植園並從食品加工中獲利,他們多剝削廉價的黑人勞工,黑奴缺糧之餘,反被苦役去生產糧食,食物變成他們的奢侈品;同時,食物意象也成為他們苦中作樂的創作靈感,著名黑人女作家Toni Morrison的小說《Beloved》中,更大量引用食物意象去反映美國黑人的沉重歷史與貧窮困境、種族與自我身份、反抗情緒與承襲黑人傳統等,去表達他們對自由平等的訴求;她另一本小說《The Bluest Eye》更透過食物去描述美國黑人在白人世界的資本主義統治下,自我文化及身份的掙扎,譬如「糖」是資本主義的象徵,也是黑奴時期辛苦耕種蔗糖的符號,所以她小說中有角色會抗拒吃糖、雪糕等代表著白人生活追求的食物,作為抗衡白人文化價值觀的加密標記。

食物是潮語,也是福音

此外,不少美國黑人歌曲的主題都與饑餓的貧苦生活及共同困境有關,這甚至影響他們今日的潮語,例如表達「沒大礙」、「不用擔心」,他們會說"Ain't no thing but a chicken wing",一隻雞翼對香港人算得什麼?但雞肉的飲食傳統對美國黑人卻源遠流長,尤其在種族隔離的年代,惟有當時的基督教教會照顧黑人在精神和身體上的饑餓問題,不時大開門戶請貧苦的黑人吃雞肉宴,所以雞被視為「福音鳥」(gospel bird),不管是Soul food、Cajun food或Creole food,總一定有炸雞,就是提醒美國黑人即使在最苦的日子,上帝也沒有忘記他們。

由美國到香港的大同夢想

Soul food不是我最喜愛的菜式,但我仍很enjoy和黑人朋友去Soul food restaurants, 特別是在纽约Harlem區的Sylvia's Restaurant of Harlem。 餐廳如人,很自由、很rustic;人與人之間,不需要刻意的包裝。High brows 和藍領都很casual又很真實地拿著雞腿張口咬。

那一刻,love sees no colour。共融,是可期待的美麗圖畫。

可惜,香港人似乎不太欣賞Soul food,十多年前Soho曾出現過唯一一間Soul food restaurant,但很快已結業。若你知道這些食物背後的文化密碼,會否引起你去品嚐的食慾?今日的香港比起種族隔離年代的美國,看似文明得多,但文化背後仍有很多加密的階級、種族、傷健、性別等歧視。願我們在看《Selma》、看香港的新聞,看得咬牙切齒時,我們也願意用謙卑和共生的眼光看城市中不同的社群,並為建立共融的社會盡多一分力。

-------------------------
作者:李卓舲

原文刊於: Channing: C房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