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港人遠赴黎巴嫩 義助敘利亞難民

(左起)香港紅十字會機構傳訊主管吳家達、秘書長蘇婉嫻、義務醫生張堅穎

(獨媒特約報導)敘利亞武裝衝突爆發至今已持續5年,導致逾25萬人死亡,不少當地居民逃命至鄰國黎巴嫩。然而黎巴嫩政府只為國民提供醫療服務,敘利亞人無法享用。

國際紅十字會在兩國邊境提供救援服務,為當地難民提共醫療、基本物資、心理需要等支援。香港紅十字會亦有派員到黎巴嫩參與救援工作,香港紅十字會機構傳訊主管吳家達更是首批進入黎巴嫩邊境阿爾撒勒營地的港人義工。

RedCross_2
(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現時敘利亞境內外,有約1,350萬人急需基本維生的食物、食水、藥物和臨時容身之所,其中約650萬人於國內流徙,超過480萬人逃難至鄰國黎巴嫩、約旦、土耳其和伊拉克等地,成為難民。現有超過100萬名敘利亞難民在黎巴嫩境內,佔該國總人口約四份之一。

2014年末,敘黎兩國邊界封鎖,受戰爭摧殘的敘利亞人無法再大量遷徙到黎巴嫩。雖然有零星的市民能走到黎巴嫩,但仍有大批傷者在敘利亞無法得到妥善治療。

戰前的敘利亞與黎巴嫩相比,生活水平較高,不少難民戰前的生活質素不錯,甚至擁有高學歷。

RedCross_5
Rania(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生計項目助難民改善生活

吳家達今年6月到達位於黎巴嫩及敘利亞邊境、住有70,000名難民的阿爾撒勒營地(Aarsal)。難民並非黎巴嫩國民,沒有戶籍,無法尋找工作。國際紅十字會在該區除了提供基本生存所需外,亦會提供安置及生計項目,協助難民恢復生計。

吳家達表示,現時區內已有700名婦女參加生計項目。他憶述難民Rania一家五口的故事,他們從敘利亞逃到黎巴嫩3年,臨時住在阿爾撒勒營地的帳篷內,丈夫因殘障無法工作,三個孩子又無法上學,只得依賴教援物資維持生活。Rania後來參加了紅十字會的生計項目,編織冷帽謀生,每完成3頂帽子便可獲取1美元,幫補生計。

RedCross_3
(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醫生休診1個月到黎巴嫩

紅十字會另一派員、義務醫生張堅穎亦到了黎巴嫩黎波里(Tripoli)進行醫務救援。當地設有醫療中心及康復中心,服務對象不止敘利亞人,亦有在黎巴嫩居住的巴勒斯坦人,以及經濟拮据的黎巴嫩人。

張堅穎是私人執業骨科醫生,今年5月休診1個月前往黎巴嫩。他表示其中一個深刻個案,是一名敘利亞人右邊大腿骨折數年,在當地未能得到適當治療,帶傷逃亡後出現拼發症。張堅穎為他診治數遍,情況得到改善,但仍要繼續接受治療。張指,在黎巴嫩其中一個遇到的問題,乃病人可能因身份困難,無法再越過境內關卡回到中心醫治。

另一個令張堅穎感觸良多的個案,發生在一個7歲敘利亞小朋友身上。該男孩在爆炸中受傷,雙腿深層燒傷,需要進行植皮手術。手術過後,傷口數月都未復完,哥哥要每天帶他來清洗傷口。張說即使承受強大疼痛,亦從來未見他哭鬧,因為他已經習慣了,每次前來都會主動讓醫護人員治療。

張醫生表示就他在黎巴嫩所見,居民沒有排斥難民,反而難民能融入社區,很大可能因為阿拉伯國家間守望相助。

RedCross_1
(紅十字會提供圖片)

敘國6成醫療設施遭破壞

香港紅十字會秘書長蘇婉嫻指,戰前敘利亞國內有113所醫療設施,戰亂期間6成設備遭到破壞,現只餘下40多所醫療設施。蘇表示,無法確定醫療設備是否被蓄意破壞,但國際人道組織已多次呼籲及譴責破壞者。

蘇婉嫻指,香港紅十字會尚未能接觸到敘利亞國內狀況,幸好當地紅新月會可以接觸到部分居民提供援助,國際紅十字行動亦多番向公眾募捐,以解決燃眉之急。

記者:羅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