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拾荒者回收量達每日193噸 組織倡設友善政策去污名

拾荒者回收量達每日193噸 組織倡設友善政策去污名

(左起)拾荒者蘭姐、黃姐

(獨媒特約報導)新福事工協會成立的組織「拾平台」,於今年3月進行了首個關於香港拾荒者的大型調查,發現逾8成拾荒者為超過60歲的長者,平均每月拾荒所得收入只有716元。組織推算,全港拾荒者每日的廢紙總回收量達至少193公噸,認為他們對社區環保貢獻良多,但沒有獲得肯定,建議政府及回收業界推行「拾荒者友善對待政策」,還拾荒者尊嚴。

8成受訪者60歲以上 最老96歲

拾平台超過200個義工今年3月於全港11個地區訪問了505名拾荒者,當中8成為女性;年齡組別則以60至69歲最多(39%),其次是70至79歲(26%),90歲以上亦佔3%,最老為96歲。受訪者每天工作中位時數為5.5小時,平均每天到回收店1.9次,每次回收量平均35公斤,每次收入平均24.9元,推算每月平均收入為716元。

調查問及受訪者從事拾荒的原因,64%表示要幫補生計,有24.5%則稱要依靠拾荒維持基本生計。拾荒收入微薄,但只有8%及15.5%受訪者分別有領取綜緩及長者生活津貼。

IMG_9282

67歲的蘭姐在葵芳區拾荒超過十年,她指食環署收到投訴,就會到場指她阻街,如果她不離開,物品就會被充公。蘭姐指曾被食環處票控,罰款500元。

蘭姐指自己有積蓄,因此不能申請政府資助;她又不想靠子女,「(他們)自己生活都不夠」,所以與丈夫一同拾荒,幫補生計。蘭姐每天早上6時開始工作,至晚上11、12時,賺取每日約200元的收入。

常被食環驅趕 拾平台:拾荒者非阻街

黃姐現年66歲,4年前她的工作是派傳單,但因老闆「走佬」,於是轉做拾荒。黃姐與子女已失去聯絡,數年前沒錢交租,開始到24小時開放的麥當勞過夜,1年前該麥當勞結業,她便開始露宿,與拾荒的手推車為伴。

黃姐沒有申請政府的經濟資助,「有少少氣力,盡量唔想增加政府負擔」。她於上水拾荒,一般每日賺不夠50元。黃姐與街坊及商戶的關係良好,街坊會跟她打招呼、煲湯讓她喝、託她暫時保管物品,商戶又會主動向她提供紙皮。但黃姐流著淚指,每天都害怕被人偷走紙皮,凌晨醒來就開始工作,直到深夜1、2時,食環署人員又常來驅趕,「兩、三日嚟一次」,近日她因病入院,手推車連同衣物等家當全被清走。

調查亦反映在過去3個月,17%受訪者曾被食環署驅趕,9%曾被食環署充公財物。拾平台發言人鄧永謙指,拾荒者需要空間和時間處理紙皮,但執法部門未能理解,就指他們「阻街」,如果要取回被充公的物品就要被票控1,500元,「(拾荒者)一個月收入都冇1,500元」。

IMG_9202
組織建議在社區內找空間,劃予拾荒者進行回收工作,減少阻礙。

促放寬執法 加強教育 劃空間予拾荒者

拾平台提倡推行「拾荒者友善對待政策」,期望與食環署、環保署、回收業界等一同實踐,建議執法部門放寬尺度,減少票控及充公;他們又建議政府提供資源,讓民間團體成立「拾友社」組織拾荒者,加強公眾教育,與業界制定指引,保障拾荒者的安全和權益。此外,他們建議在社區物色空間,讓拾荒者處理紙皮及放置物品。

拾平台亦指出,調查發現年長拾荒者收入低,並欠缺家庭支援,要求設立全民退休保障,讓長者不須為了維持基本生計而辛勞工作。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提到,台灣政府推出「資源回收形象改造計劃」,肯定拾荒者的角色,提供手推車、分類垃圾箱、反光背心、安全帽等,學校及公司亦會「認養」拾荒者,將回收品交給拾荒者。

IMG_9677

記者:劉軒、梁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