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澳門的繁華背後……

澳民間風起雲湧思良將
政治人才重道德敏感度

自澳門回歸以來,居民對自己生活的城市的歸屬感正在增加。自二千年失業工人示威後,為自己利益而進行的請願、遊行,時有發生。從零四年開始,澳門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市面的確比以前熱鬧,政府財政收入大幅上升,但諸如交通不暢、老區衰敗、法律有名無實、官員思維好高騖遠等老問題不但未有解決,由賭業興旺引發的新問題更接踵而至:通貨膨脹加上澳門元匯率下跌,影響草根階層生活;賭場薪水吸引,大學畢業生工資竟比不上中三畢業的荷官,引發棄學效應;中小企業在雙重打擊下再逢租金上漲,經營艱難,也許是大家回歸前萬萬想不到的吧!

  在更深層次的問題上,立會選舉、土地交易、輸入外勞當中的不公,更引起了澳門社會少見的不滿聲音。自從特首月初到立法會回答議員提問之後,社會怨氣只增不減:多個勞工組織先後組織了會面、集會,以至遊行示威。而五月一日勞動節,除了職工民心協進會的遊行外,盛傳作為特區管治班底成員之一的工聯總會都會在當日破天荒走上街頭,本應可形成此起彼落、不分左右之勢,可惜由其屬下工會近日遞信頻頻之舉觀之,似有縮沙跡象。近日鄰埠的《蘋果日報》引述高人稱,「如果澳門有獨立嘅民調,特首現時嘅民望,一定係佢上任以來最低」,連某立場與本地大報過之而無不及的本地小報在回應時,都承認政府在處理土地資源的問題上有「利益分配不公」的情形。作者更把如此情形引伸到政治層面上去:

這就是社會公職分配的「貧富懸殊」現象十分嚴重。有人一身兼任多個職位,仍要爭風吃醋,貪得無厭,甚至還有被坊間視為「既得利益者」鬧到了爭奪國家領導人到訪其所在機構機會的層次;有人卻是「報區無門」,懷才不遇。|從特首到社會都聲稱澳門欠缺政治等方面人才,卻又將現成人才投閑置散,未能充分發揮其作用。這種現象,難免會令人產生有「親疏」、「好惡」之嫌的感覺(新華澳報,四月十九日)。

  但此君只看見了事情的冰山一角。首先,誰是政治人才?澳門既已回歸祖國,在「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下,澳門必須有自己的政治人才。在社會急速而且多元化發展的時代,如何定義政治人才,已經需要與舊日不同的視角。我們不能只看社團中的青年才俊,在社會各處其實都有不少有理想、有見解的朋友。近日在電台時事節目中出現的一位麥先生,因為一句「佢咁講,我都識做特首啦」,在網上成了超級偶像,可見澳門人對政治的自信,而他們對政治人物並不是照單全收、毫無要求的。

  有了材料,如何培養?這是澳門的特色,也是澳門的不幸。就算你有熱誠、學識(澳門多家院校有公共行政課程,但公共行政可以培養官僚,但不可培養政治人才),只要你不是跟對了頭,很可能是有志難抒,但社團中人也未必好到哪兒去。當前澳門的社會環境,對不同意見包容的氣度尚有不足。我們不奢求可以在選舉中按票收回經費(此舉有助政團發展),執政更是作夢,但至少讓更多聲音可以暢所欲言,而不受其他方面的威脅,因為言論自由是基本的人權!從促進特區政府施政的角度而言,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政府的監督是必須持續發展的。而且在制度上,議會的構成已經是機關算盡,就算非執政派系可以盡數直選議席,間選及委任都可以控制大局。短期內政府未必願意改變高層的構成,但希望可設立區議會,緩解有志者的怨憤,讓大家在直選中接受考驗,試出真功夫之餘,當選了可以此打基礎,做好銜接立法會的準備。為了澳門的大局,特區政府切不可抱因噎廢食的態度。

  在這裡以一句老話提醒有意從政的朋友:要德才兼備,而且要有政治敏感度。最近某大學學生會拜訪某極受爭議的社會知名人士,引起了坊間的批評。為活動籌募經費,在澳門的情況,經常以拜訪獲得,但容易予人有這種或那種感覺。雖然公開募款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為什麼不可以在社團界中創新一下?此舉不但可以提升社團知名度,又可以提高運作的透明度。籌備活動更可培養會員的組織能力。更重要的問題在他們拜訪的那個人的身份:我不相信社團的負責人對此人的情況毫不知情,而且相比起來,就活動的主題,我相信澳門還有更好的人選。假使有人為了活動的贊助或者懷有其他目的,而犧牲自己乃至團體在公眾的形象(有社團中人曾向本人透露,此社團很多活動未能完成,曾被資助當局削減資助,現在算有改善),他們損失肯定不只是別人的言語!

(澳門訊報,22/4/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