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淺論澳門民主化的策略

小弟上回討論了澳門民主發展的障礙,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甚至有文友專文回應。本文決定延續討論,看看現階段我們要做些什麼。

首先,要回顧澳門民主旗艦、新澳門學社多年來的策略,一言以蔽之,就是「議會路線加上社會行動」、「以民生來引領民主」,來爭取人們對民主理念的認同。我看這個策略是頗為成功的。直選議員面對競爭,要在論政的量和質,保持積極的同時又要保持全面和穩定,而非偶爾發出僅能博君一笑的巨響。這和只需要向界別利益或者是政府利益負責的非直選議員是有很大分別的。這是爭取政治民主,特別為擴大議會內民主成分而言,是一個積極的因素。

但學社在和社會的互動方面似乎有可以反省的空間。誠然,學社在社會上是有較高的認受性的。另一方面,雖然會內的換代是逐漸成形了,新一代也有參選的經驗,學社的存續問題應該沒前幾年那麼急迫,但中間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缺口,那就是與廣大青年和專業人士的聯繫。這尤其在較早前法務局舉辦的政制交流活動上,建制派和非建制派青年的強弱懸殊之中可以看見。家庭、學校和媒體的宣導教育、加上政府和建制派大灑金錢,學社這些年來,是否得到了整體認同,但失去了未來?

雖然近年是有新的青年團體,以及比較獨立的學者、記者等專業人士,以及教會中的進步分子的湧現──當然,這力量與建制派的大展拳腳而言,只是很微小──但這是運動必需的種子,需要珍惜和加以連網。記起學社成立之初,是有聘用顧問的。但在議員論政成熟後,加上政府以高薪厚祿「盡收天下兵器」,顧問制度也就消失了。學社的組織形勢實際上是更為孤立。

另一個問題,是在於比學社更為激進的一群人,在利建潤淡出社運圈子後,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他們認為學社在爭取民主方面,都是只在說,實際行動卻欠奉。雖然建制派更為不堪,但會懷疑學社是否值得他們去支持。以學社的行事風格,他們固然未必會主動加入,但學社不和他們接觸,最終結果是他們會由失望而變得犬儒。這將是整個運動的損失。

在行動上,建制派是有可取之處。學社雖然與民眾有文字、電子,以及直接互動的傳播手段,並在掌握互聯網技術方面長期領先,但在互聯網在政治傳播的運用、以及網民和實際政治參與的連結上,卻依然有發展的空間。例如三十行動的網台已經正式啟播;在上一屆立法會選舉期間,有參選團體舉辦網上論壇,並由參選團體之中的核心組織─新青協─繼承下來。這些新穎的溝通形式可以較容易吸引年輕人參加,也可以由年輕成員來負責製作,議員只需要定時抽空出席,不一定會影響他們服務其他市民。要強調的是,學社和這些人群之間不應該是一種宰制的關係,一來資源上做不到,二來這相信也不是學社和這些人群存有的理念。相反,基於理念的自由結合,同時保持各組織的性格、策略觀點和行動方式,是澳門社會組織發展未來應該遵循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