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論五區總辭(2) - 一些反對意見(1)

論五區總辭(2) - 一些反對意見(1)
2.一些反對意見(1)

近日不少泛民議員及學者都對五區總辭提出了一些反對意見,在本文及下一篇文,我會選一些論點來討論。

一. 公民黨的余若薇及蔡子強認為,香港市民在這一次的總辭補選中,可能不會認為這次是一場變相公投,而是根據各種不同的議題來投票,令變相公投失去意義。他們又說,到時可能會有一些人打著民主的旗號出來搶票、泛民對建制的六四定律可能維持不了、泛民可能會輸。

但是,當香港人爭取民主爭取了二十多年,搞了好幾次全球罕見的十萬人級大型遊行,年年民調中都有超過六成民意認為香港要有民主,次次立法會選舉泛民主派就算不是贏六成都是贏五成。只要這一次泛民總動員,全力推動變相公投,高調地辭職再參與補選,那還會有多少人還會覺得這是一場普通補選、泛民可能會輸?他們佔泛民支持者中的部份,會大到足以影響選舉結果嗎?

上一次的陳太對葉太一戰,即使在"陳太忽然民主"、"葉太廣受中低層公務員支持"、"有不少打著民主旗號卻名不經傳的人出來參選"等各種不利因素下,在泛民全力支持下,陳太依然以一成以上的差距打敗葉太,這不就已經是很好的証據,証明香港人就是會就民主這個單一議題而投票了嗎?不然,難道會有很多人因為陳太和葉太那些基本上看不出有甚麼分別的政綱而決定投票給誰嗎?

不客氣地說,其實香港人會以政綱,而非是否支持民主/是否支持建制來投票的人又有多少?泛民在不少政治議題上,例如最低工資、填海工程及保衛皇后碼頭等不少議題上昨日的我打倒今日的我,泛民主派的支持率又因此而改變過多少?
香港建制派及民主派的政綱之相似程度,差不多到了"只要去掉名字和民主有關議題,就幾乎一樣"的地步,香港人會為了這種如此微少的差異而轉投另一方嗎?

至於一些打著另類議題參選的候選人,例如柳玉成、環保觸覺的譚凱邦、南同盟的龍緯汶等,即使他們讓人感覺得出他們不是建制派,而是支持民主的,在上一次的選舉中,他們依然對選舉全局沒有影響。這是因為"這候選人是堅定地支持民主/某些議題的!"的形象是需要長時間的建立和維持的,絕非一些政壇新手打著民主或是其他旗號,選民就會信他的。

二. 有些學者認為廿多年來的民調和立法機關普選部分的結果已經證明:香港長期有五成多至六成的市民或選民支持盡快民主化,民意從來清楚不含糊,不需要再多一次選舉來證明。

那以此邏輯,我們為甚麼要年年搞七一遊行,或是05年的124遊行?反正民調已經能証明香港人的民意了,那遊行來幹甚麼?"為甚麼不用民調代替選舉"這種問題就更不用說了。

因為民意除了讓人知道外,還需要展示,還需要時時刻刻地提出來,讓當權者不得不回應、知道他要擔心的,除了支持者的人數外,還有支持者的決心;讓國際輿論關注;讓參與的市民清楚地知道,香港關心民主的不是只有他一個;讓下一代在傳媒看到現在發生的事變成歷史,讓他們明白我們為甚麼而爭取民主。

群眾運動絕不能簡化為民意。群眾運動之重要性,正正在於它不只是一個表達意見的過程,更是一個群眾以自己的行動去要求對方正視自己的訴求的過程、一個群眾以自己的行動說服其他社會成員支持自己的訴求的過程、一個群眾以其行動,將其訴求轉變為一個歷史事件,讓後繼者繼承及延續這個訴求的過程。

例如沒有1963年的20萬黑人大遊行,及在這遊行中,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 的演說,而只是個個黑人坐在家中,等待自己家中的電話響起,問卷調查員問他們是否支持黑人擁有平等的權利,現在的黑人會有平等的權利嗎?

三. 有些學者認為香港政制發展踟躕不前,關鍵並非沒有主流民意支持,而是香港的主流政治價值和中央的政治考量有很大的落差。推動政制向前,關鍵是縮窄落差。而中央不會輕易讓步。

但中共和港人間的落差一直沒變,問題到底是出在不斷地作出讓步的一方,還是絕不讓步,只作拖延的一方上?
泛民以前一直在說0708普選;到了中央說不,他們就改口說2012普選;到了中央交出時間表,要2017年才有行政長官普選,卻沒交出方案,連中央交出來的是真貨還是假貨都不知道時,泛民又打算讓步了。

這讓我想起了大久保利通和當時的清廷就牡丹社事件的談判的情況:日本就牡丹社事件,要求清廷割讓台灣給日本,清朝不肯,但即使是在日方理屈的情況下,大久保利通依然不斷地以幾近纏繞的方式,要求清廷賠款。最終,即使清廷一方沒錯,但清廷依然付出了50萬兩白銀作為賠款。

在談判時,很多時贏的不是有理的那一方,而是企硬那一方。最少,我數不出有甚麼事例說明不斷地在談判時讓步那一方會贏,因為當對方看穿了你,知道只要自己企硬,你就會讓步的話,那為甚麼他要讓步給你?

現在的五區總辭,也不過是稍作姿態,告訴中共,香港人不是那種對方只要作企硬姿態,自己就會讓步的笨蛋罷了。

四. 有傳媒推算,進行一次五區補選費用可達千萬元

香港曾經有五十萬人出來爭過民主,假如保守地估計,他們一個人只是代表兩個人的意見,那就是有一百萬人下過決心爭民主,要這群人一人十元地出錢,泛民也做不到嗎?

當然,情況不會這樣理想,但是泛民近年籌款數額一般,不是因為泛民不夠支持者,而是因為近年沒有多少讓人覺得非要出來支持泛民不可的議題。

如果有目標、有議題,社會討論熱烈的話,要籌一千萬其實又有何難?

社民連作為一個最窮的泛民政黨,既沒有傳媒支持,又沒有有錢人支持,但當它向支持者呼籲要籌錢買會址時,短短兩個月,社民連就籌了120萬。可見,只要泛民肯籌錢,又能給出目標,讓支持者明白這次籌的,不是一般的運作花費,而是關系到香港民主運動前景的話,籌一千萬根本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