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醫院手語傳譯不足 聾人求診頻碰壁 晤醫管局促改善

醫院手語傳譯不足 聾人求診頻碰壁 晤醫管局促改善

(獨媒特約報導)去年底有聾人因沒有手語傳譯協助與醫護人員溝通,被誤送青山醫院留院一周,引起社會關注。「爭取香港手語成為官方語言」大聯盟代表黃潤達連同聾人、手語傳譯員、立法會議員梁耀忠和聾協諮委會主席麥海華今日(10月23日)與醫管局代表會面,要求局方聘請全職手語傳譯員、引入視像傳譯服務、為醫護人員提供手語培訓,以加強支援。

黃潤達指出,香港早於2008年簽署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但政府多年間未有履行責任保障聾人享有公平待遇。梁耀忠促請政府立法讓香港手語成為官方語言,促進市民、政府部門和聾人溝通。

50
Connie

日常求醫 屢遇溝通困難

聾人朱芷茵表示醫護服務非常重要,需要手語傳譯員讓聾人知道「自己有咩病、會食咩藥,了解自己狀況」。

聾人Connie今年6月在公立醫院做十字韌帶手術,她事先預約傳譯服務,但未有如期提供,導致她禁食了近20小時,傳譯服務更在她接受麻醉後中斷,導致手術期間及後來物理治療的復康程序,與醫護人員溝通出現極大困難。她斥責連早已預約的傳譯服務也錯漏百出,更何況急診室的緊急狀況。她強調,若然出現車禍等嚴重受傷,不能接受因等候傳譯員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54
鄧浩軒

聾人鄧浩軒指,曾到急症室求診,醫生以紙筆溝通,卻以英文書寫,稱自己「唔識點用中文寫」,甚至要問護士。他不滿為何南亞裔人士能享有翻譯服務,但聾人則沒有,要求在急診室設有24小時緊急傳譯服務。

他們亦表明傳譯服務對他們了解家人病情十分重要,過去曾想知道父親病情,但醫生不能提供手語傳譯服務,只致電健聽的父親交代,著他轉告自己,認為做法十分無稽。

黃潤達希望醫護人員在培訓時也學習手語,不僅於診症過程,日常護理及復康服務也能用手語與聾人溝通,為他們帶來「無障礙」的求診服務。聯盟也倡議,一些簡單的問診過程,可引入視像手語傳譯服務,促進聾人與醫護人員的溝通。

聾人子女鄭詠恩認為,家屬傳譯不能取代手語傳譯員,除了因為家人有正職,不能全天候作傳譯服務外,也因為由家人負責轉達病情是十分殘忍的做法,會帶來傷害。

43
子女鄭詠恩

傳譯員主動求加入被拒

現職手語傳譯員的陳意軒質疑,政府「手語傳譯員人手不足」之說不合理。她表示早在美國取得傳譯執照,也具備手語傳譯的經驗。她得悉香港目前只有約10名兼職手語傳譯員於公立醫院提供傳譯服務後,曾致電要求加入成為一份子,但當時獲回覆以「名單有限」為由拒絕。她不明白為何自己「有CV、有資格」,卻不獲聘任,斥責政府根本不想投放資源聘請傳譯員,只想把傳譯服務推卸給義工,認為這樣對傳譯員不公平。

望列官方語言 確立手語地位

今年初梁耀忠在立法會動議爭取手語成為香港官方語言,但遭到否決。他解釋,列入官方語言後,所有政府部門都需要引入手語傳譯服務,使市民、政府部門和聾人能暢通無阻地溝通;此外,立法後將成立長遠措施,包括推動手語普及化,而非像現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鬧一鬧先郁一郁」。他又指出,未必能用文字和聾人溝通,因為手語的文字結構與文法和一般文字不一樣,而且不是所有聾人都識字,故手語是唯一可行溝通方法。

麥海華則指出,政府迴避把手語列入官方語言的要求,只用「本地手語現時尚未演化出一套通用的語言」為由否定立法的需要,但Connie認為根本無需規範手語,就像廣東話裡面,父親一字也有多種說法,如「老豆」和「爹哋」,也不會統一說法,望社會能消除聾人和大眾的溝通障礙,在銀行、消防局、醫管局等政府部門以及電視台,提供手語傳譯服務,令他們能獲得重要的資訊。

醫管局允試驗視像傳譯可行性

醫管局回覆指,一直加強手語傳譯服務以應付需求,3年間的傳譯服務次數由190次上升至447次,可見醫管局有正視聾人需求。此外,醫管局會透過定期及突擊檢查,監察手語傳譯員的服務,又要求傳譯員每年必須參加10小時由香港手語專業訓練中心舉辦的在職培訓,提升其傳譯技巧及醫療知識。

會議結束後黃潤達表示醫管局態度正面,願意聆聽聾人意見,醫管局又承諾會試驗視像手語傳譯服務的可行性。至於其他建議則需進一步研究,雙方將於三個月至半年後再會面,商討其他建議和方案。

58

記者:李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