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民间女性运动的挑战、受伤与突围——关于“千名妇女争评诺奖”风波的思考

“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以下简称“妇女争评”活动)瑞士联会主席维尔莫-文高女士曾被高耀洁女士高调怀疑并无其人,她致大中国区和平妇女及网友的公开信中文版于11月9日发表,最早质疑此活动的《文汇读书周报》随即报道称“妇女争评”已经“疑云渐散”。然而,就在同一天,《南方都市报》和《了(注:改字)望东方周刊》又分别发表关于此活动的质疑性报道,看来,由10月上旬高耀洁在网络上发表退出“妇女争评”活动声明所引起的风波,并未由维尔莫-文高博士的公开信而获得平息。

在我看来堪称闹剧的绝非“妇女争评”活动本身而是这场风波,而且闹得已经太久。这段时间里,我和一些关心和同情“妇女争评”活动的朋友分享着震惊、失望甚至焦急愤懑,从这些情绪中自拔的努力寄于重温“妇女争评”活动的理念,厘清所谓“争议”和“质疑”的实质,也希望能从这场风波中提取关于民间女性行动的思考酵素。

关于“妇女争评”活动的宗旨,戴锦华女士曾在多个场合做过阐述,我捕捉到的是三个关键词:“象征”、“挑衅”和“别样”。象征——用999名加一个空缺的数目象征万千在男性主流价值观和政治权力格局中从不被看见的顽强妇女;挑衅——用妇女斗争的集体显影、“小写的历史”挑衅关于“和平”与“价值”的既有定义;别样——脱出权力者主导、规范化、等级化组织秩序的评判标准与行动方式。同时在我看来,这一活动还是高度艺术化的,是一场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共同出演,以富于想象和激情的设计逼入权力者视野的当代抵抗,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不在乎说它是“闹剧”——主流价值观下的“闹剧”,翻译成边缘话语,就是抵抗。

“妇女争评”活动对全球妇女联合以及世界和平的呼唤,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这是它最激动人心之处,然而也是它的天真之处,就是这天真使它在中国遭到了挫折。妇女团结是愿望而不是事实,正如香港《信报》的评论文章所说:“人们常常假设妇女作为一个群体,自然而然地就会支持解放妇女,提高妇女地位的运动。但事实上,这个假设是错误的。”108人同被选为和平妇女,但她们的文化背景、阶层、身份、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却是各各不同,尤其令组织者没有想到的是,其中还有高耀洁那样对活动的观念完全拒斥,并对其他和平妇女抱有敌意(高声称和平妇女中“充斥着政客和骗子”)的人。至于“什么是和平”和“什么人才能评诺贝尔奖”,以“妇女争评”活动之微薄力量所进行的新阐述,还远不足以清洗绝大多数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陈见。

......

節録自女权中国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