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河蟹的蝸居夢

題為編輯所擬。

前幾天看《我們的天空》的其中一集《蝸居夢》,講述香港房屋問題,但內容有其不當。今集的主角阿翼,結識了新加坡的阿麗,計劃結婚時卻面對著無錢置業的問題,而阿麗的父母來港探訪時,與主角多番討論香港房屋問題。

歸咎於土地供應和反對發展

當討論為何香港政府不加建房屋時,阿翼將問題歸咎於難以開發土地:「係香港一講起樓,社會有好多怪理論,海又唔填得,樓又唔拆得,樹又唔斬得,山又唔開得,整整下不知地從何來。」

當聽到這貌似鏗然的言論,不禁問幾條問題︰香港真的「冇地」,必須「填海、拆樓、斬樹、開山」去增加土地供應?反對發展的真是「怪理論」﹖香港的房屋問題真是增加供應可以解決?

真係「冇地」?

劇中主角提及政府為何不多興建房屋,是因為反對派阻礙發展,未能開發土地增加供應,背後的邏輯則是假定政府正「鬧地荒」,必須不斷增加土地供應,才能解決現時的房屋困局。

但是,香港的土地其實不是如此短缺。前發展局局長麥齊光曾透露現時被劃作住宅用途的空置政府土地達2153.7公頃,而且分佈十八區。2153.7公頃有多大?大概是新界東北新發展區中住宅用地總數的24倍(註一)。政府其後回應指這些土地難以使用,「不適合」起樓。但是事實上,這些土地並非那麼「不適合」,以及有大量為丁屋預留地和短期批租用地,可以認真檢討研究,詳看青年重奪未來的《破解陳茂波——新界東北「愚人包」》的第三點。

「為反對而反對」發展?

劇中那句對白暗示,未能發展是因為保育和地區人士阻礙,實「為反對而反對」,以致未能移山填海和重建,興建更多房屋。

可是,如上段所述,香港土地根本不是如斯短缺,那麼開發土地的正當性何在﹖明明有足夠的土地,只是未善用,為何仍要再到處開發新的﹖而且,移山填海、開發土地更要犧牲生態環境,多少動植物冤魂死在無必要的發展。

重建是重要的市區單位供應來源,拆去殘舊破爛的舊樓,再重新興建新的樓宅,的確可為都市更新,改善居住條件。可是,重建的過程和結果有極多不公的情況出現,例如收樓和議價時,地產商和市建局用很多下三流的手段,如恐嚇、分化居民,往往給予低價的賠償,就要賣得個好價錢,也難以彌補期間的精神折磨;而且,重建項目多數為興建豪宅,但居民未能分享其重建成果,更未能「原區安置」、「樓換樓,舖換舖」 (市建局的承諾)。重建居民努力爭取合理賠償和有尊嚴的離開,換來卻是一句「樓又唔拆得」?

當沒有必要移山填海,為何硬要去開發?當重建不公,為何要受害住戶妥協?

增加便可解決房屋問題?

劇中的言論,認為房屋問題是土地供應問題,換言之,只要「填海、拆樓、斬樹、開山」,增加供應便能解決問題﹖

將香港的房屋問題簡化為供應問題,讓人覺得只要「有土地」便能解決「冇屋住」,忽略其他更重要的因素(註二),如政府的高地價政策、私營主導的房屋政策、公私營供應比例不均、房屋的概念改變(不再是居所,更是投資工具)和外來炒賣資金等,詳看下面建議的二書。若果不處理這些結構因素,即使再推土地都未能解決房屋問題,只會延續困局。

總括而言,只一味「推地起樓」,盲目發展,根本無助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當蝸居都成為夢,有必要去思考和改變現況,以及罷看CCTVB。

註一:新界東北新發展區住宅地佔大約90公頃,共提供約60,000個住宅單位。
註二:詳見《不是土地供應:香港土地問題的迷思與真象》第四章和第五章

***詳細分析可看:
《不是土地供應:香港土地問題的迷思與真象》,本土研究社
《住屋不是地產 民間長遠房屋策略研究報告》,影子長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