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花果飄零:英式manager的消逝

圖片摘自兩大名帥:哥洛夫(左)和唐李維的對談(右)

有許多關心英格蘭足球衰落的球圈中人,紛紛跑出來指今天本土球員缺乏上陣機會是國家隊戰績不濟的關鍵。即使英格蘭的本土球員得到上陣的機會,但青訓理念的落後已經注定他們後天的發展受限。其實,英國足球另一個值得注視的問題,應該是傳統的英式manager的末落。

英式manager的傳統

從歷史上看,英式manager(包括英格蘭教練和蘇格蘭教練)的普遍特點,在於他們屬於比較典型的穩健型教練。這類教練執掌球隊的發展路徑通常是:首先在隊內建立一種宏觀的比賽思路或者哲學(無論主張Charles Reep的高Q大棍抑或主張蘇格蘭式的傳控足球),其次按照這種哲學購買和培養球員,再次是經過長時間的反復訓練締造一套行之有效的體系,一套日漸熟練而且能降低錯誤的超穩定結構。(即如費格遜,他在人生中通過學習掌握過好幾套體系,但其基本哲學仍不離其師父Jock Stein),然後是依靠這種體系去積累勝利資本,營造某種近乎家庭乃至家族性質的球隊文化和凝聚力,繼而爭取成績。

這套一步一腳印的穩健體系,必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足夠的權力,二是要有足夠的時間。而且,由於週期較長,內部的融合過程較複雜,因此對於教練而言,最佳的選擇往往是選擇那種不失雄心、但缺少實力基礎的中小球隊;同時,文化和凝聚力一旦形成,往往自負而且具有較強的排他性,因此當一名教練執教一家已經取得成就的球隊——尤其是從功勳卓著的教練接手一家成功的球隊時,失敗的風險往往比其他領隊高。這方面的例子多不勝數,除了莫耶斯,森林名帥哥洛夫曾經在1974年執教列斯聯,但只捱過44天就要下台,原因不在於他的能力,而在於唐李維的遺產排斥他。

世界潮流和manager特性不相容

不過大抵說來,過去的英甲以至初期的英超,仍然沿襲著這種英國足球文化的傳統:保守、穩健,讓manager仍然擁有權力和時間。讓這種文化消失的根本原因,是英超的高度商業化:外資引入後,球會管理架構提倡分權和管理透明度。而更不幸的是,英式教練的傳統特性似乎沒有隨時代推移而相應發展。

英式教練的格格不入,在於他們擅於細水長流的的執教模式,其效率、職業性質乃至商業化色彩與歐陸的頂級教練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已經成功的人,例如費格遜,由於其崇高的威望,尚且能獲得較大的喘息之機;那些尚在成功路上的人,例如莫耶斯,就難免受到環境的排擠。羅渣士在杜格利殊、鶴臣節節敗退後,還要挺過一季的動蕩才開始回到正軌。

更麻煩的在於,隨著英超國際化的大大提高,世界足球戰術的不斷積累和豐富,不可能再給如今的英式教練像Busby、Stein、Shankly,以至哥洛夫和費格遜所得到的空間,短期內更難成功。

某家沉緬於昔日成功的球會,一方面張開兩臂迎接商業化的泡沬,另一方面卻是在磨合期裏重演抵制新事物的悲劇;而曾經誕生了無數名帥的英國,如今反而沒有一個能站得住腳的頂級教練。這當然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更未嘗不是足球多樣性的一種損失。今天一家球會的成功,還要建基於我們對manager的迷信之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