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環團斥即棄塑膠公眾參與有名無實 制定政策責任外判予市民

環團斥即棄塑膠公眾參與有名無實 制定政策責任外判予市民

(獨媒報導) 環保署於本年九月底委托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展開「管制即棄塑膠公眾參與」,公眾參與將於12月26日完結。四個環保團體今日聯合召記者會,批評公眾諮詢漏洞百出,既欠缺數據支持,部份內容亦難以理解,市民無法給予意見。綠色和平項目主任譚穎琳直斥環保署「每次都hea做功課」,促署方盡快制定全面走塑藍圖以推動無塑購物。

綠色力量助理教育及項目經理余健綱則指,公眾參與背後沒有立法意圖,政府可以選擇不採納意見甚至不立法,環保署只是拋出流於形式的公眾參與文件,將政策制定責任諉過於市民。

公眾參與文件漏洞百出 市民難以給予意見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譚穎琳批評,公眾參與看似「政府真係想做嘢」,但仔細閱讀的話會發現內容欠缺各類即棄塑膠棄置量、管制各類塑膠涉及的持份者等關鍵資料等,令公眾難以給予意見,此外,她直言文件內部份詞語「連做咗好多年環保工作嘅團體都睇唔明」,公眾更難以理解,故公眾參與根本形同虛設。

她建議,環保署應促政府擬定全面走塑藍圖,內容包括即棄塑膠棄置量數據、具體的管制時間表及目標、以及積極推動無包裝及從用容器,不要「每次都hea做功課」。本地企業如超級市場亦有社會責任,向公眾公開每年售出即棄塑膠的數字,以及為顧客提供裸買選擇,以推動無塑購物。

余健綱:環保署覺得做唔到就話執行有困難

委員會早前曾表示管制即棄塑膠政策在執行上有困難,例如外國入口產品較難被管制。綠色力量助理教育及項目經理余健綱直言,環保署實施的「四電一腦」計劃中「冇乜電腦係香港做㗎,但都管到」,斥署方「覺得做唔到就話執行有困難」。

他續指,公眾參往往與「諮詢」在概念上相差甚遠,諮詢背後往往已有具體立法細節,再收集公眾意見。但公眾參與背後沒有立法意圖,政府亦可以不接納環保署提出的意見,即使接受意見亦可以「唔理唔立法」。故政府當務之急應該制定淘汰即棄塑膠的目標及具體時間表,而非拋出流於形式的公眾參與文件,將政策制定責任諉過於市民。

質疑環保署懶將數據放入公眾參與文件

四個環團亦在會上發布《超市四類貨品塑膠包裝調查》的研究結果,環團向市場調查機構尼爾李(Nielsen)購買了他們的貨品銷售量,並選出米、即食麵、中式面及糖作分析,發現此四類貨品在2020年已售出近二億件,經推算其即棄包塑膠包裝總長度更足以圍繞地球兩個圈。

譚穎琳直言,調查數據是由環保團體自掏腰包購買,不明白為何環保署無法將這些關鍵資料涵蓋於公眾參與文件內,「我哋都買到,佢哋點會買唔到?」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劉兆朗則指,數據只是冰山一角,促本地企業每年匯報出售的即棄塑膠產品數字,亦需要參考國際企業擬定減塑目標,做到源頭減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