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無天敵卻敵不過「路殺」 生態攝影師記錄香港瘰螈 半個月死60條

無天敵卻敵不過「路殺」 生態攝影師記錄香港瘰螈  半個月死60條

(獨媒報導)近年山野文化興起,但行山之餘亦要小心路面生物。生態攝影師馮漢城去年在飛鵝山記錄近百隻香港瘰螈遭「路殺」,上月中至今亦在4條路殺黑點中錄得60條瘰螈屍體。嶺大專家籲駕駛者駛經山林時「揸慢啲」,有需要時亦可以幫牠們「過馬路」。


飛鵝山沿路有至少3塊寫上「注意香港瘰螈」路牌,呼籲駕駛者及途人留意。

香港瘰螈是最先在本港發現的兩棲動物品種,受《受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保護,每年3至5月春季期間,會從山林遷徙至附近溪流繁殖。

清明時節雨紛紛,正是瘰螈遷徙的最佳時節。昨日(4日)生態攝影師洪漢城(阿城)帶同記者一同上飛鵝山視察,該行山徑屬人車共用,正值清明更顯車水馬龍,行山人士不時要散開讓車輛經過。雖未有發現活體瘰螈,但沿路亦零星見有各種生物屍體,懷疑遭車輾斃。除瘰螈外,亦有黑眶蟾蜍、變色樹蜥、橫紋鈍頭蛇等,大部分均已被壓得扁平,並已風乾。另有血肉模糊的較「新鮮」屍體,腹部被壓爛,內臟相信已被車捲走,死狀慘烈。

無標題

阿城透露,去年12月與嶺大合作,招募20個公民科學家於今年3至4月期間,每週逢下雨後翌日,到梅子林、飛鵝山、川龍及林村4個黑點巡視一次。由3月19日至今,一共錄得60隻香港瘰螈屍體。

他認為,香港瘰螈屬本土物種,港人有責任認識及保護,但坦言瘰螈最細只有3至4厘米,加上有保護色,自己作為駕駛者,在車上也要用盡金睛火眼才能留意到正在「過馬路」的活體瘰螈,屍體就更難發現。

馮漢城(左)、劉彥芹(右)
生態攝影師洪漢城(左)、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劉彥芹(右)

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劉彥芹(Anthony)表示,由於瘰螈體內含有河豚毒素,且有保護色,在大自然中幾乎沒有天敵,成年存活率亦高達6成。按照習性,牠們每年有長達9至10個月均在山林裡生活,到春季時則會遷徙到附近溪流繁殖。惟牠們敵過生態,卻敵不過人為車輛。

Anthony指香港瘰螺在日間會躲在石頭下方,亦較常出現有水源的地方,如溪澗等。
Anthony指香港瘰螺在日間會躲在石頭下方,亦較常出現有水源的地方,如溪澗等。

「如果你見到個細路仔企係路中間,你都會嗌佢走,瘰螈都一樣。」

劉博士形容,瘰螈視力模糊,腿亦較短,無法感知人車,以及時躲避,強調是車路破壞了牠們的棲息地,籲駕駛者行經該4個黑點時應慢駛並多加留意,適時利用樹葉等工具幫助牠們過馬路,切勿用手直接觸碰。

正聯同阿城進行路殺研究的劉又提到,市民如在行山徑發現動物屍體時,可原地擺放指南針及間尺,並為牠們拍照,再上載至合作的「TrailWatch」地圖app。讓研究團隊用作分析動物大小、死前出現的地點、移動方位及動向等,有助辨識「路殺」的黑點及高峰期。

Anthony指,他們使利用遠足路徑應用程式「TrailWatch」記錄動物路殺的時間、地點及物種。
Anthony和阿城會使用遠足路徑應用程式「TrailWatch」記錄動物路殺的時間、地點及物種。

當他們發現瘰螈遭路殺時,會用間尺量度瘰螈身長及方向等,並記錄在「TrailWatch」。
當他們發現瘰螈遭路殺時,會用間尺量度瘰螈身長及方向等,並記錄在「TrailWatch」。

阿城去年4月起,著手追蹤記錄香港瘰螈生態蹤跡,惟在一次到其熱門棲息地飛鵝山視察時,記錄到「屍橫遍野」的殘忍景象,一條僅約2公里的山路,卻有多達100隻瘰螈屍體,疑遭車輾過「路殺」,平均「行幾步就見到一隻」,形容場面震撼。

他指,雖然昨日雨量、濕度不足,未發現同類場景,但仍希望透過傳媒,向公眾帶來「震撼教育」。

環氧樹脂香港瘰螈標本
環氧樹脂香港瘰螈標本

他又提到,早前到沖繩踏單車旅遊時,留意到沿路均有不少路牌,提醒遊客小心野生動物,遊客中心亦有展示公路屍體等,期望政府可作參考,並透過公眾教育,增加市民對本地物種的認識。他自己亦會舉辦導賞團,帶有興趣市民前往視察。

此外,阿城早前透過眾籌,為香港瘰螈開辦「一生螈命 生態影像藝術展」,望透過展覽引起公眾對「路殺」的印象,達致震撼教育效果。展覽即日起至21日在深水埗大南街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