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本地藝術家鄧凝姿辦畫展 以疫情為靈感 山水畫呼應港人嚮往自由

本地藝術家鄧凝姿辦畫展  以疫情為靈感  山水畫呼應港人嚮往自由

(獨媒報導)由4月30日至7月10日期間,一新美術館會舉辦「那地方:鄧凝姿采風」展覽,展出本地藝術家鄧凝姿的最新系列「那地方」12幅作品。疫情之下,港人不能出國旅遊,只好到郊野行山。鄧凝姿認為,遊覽山水的心情正好呼應人們對自由的嚮往——我們內心都希望尋找一個這樣的烏托邦,在那裡感到平靜。

融合中西繪畫媒介 嚮往自由的那地方

疫情捲席全球超過一年,社會運作大受影響,政府亦「封關」禁止港人出外旅遊。鄧凝姿於是思考: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內心或者都想尋找一個地方,永久也好、暫時也好,作為避世的桃源。

鄧認為,中國山水畫的精神正是追求自由,透過嚮往自然來表達出脫俗出世的感覺,於是構陷出「那地方」系列,融合中西方的繪畫媒介,在畫布上以傳統國畫墨線勾勒山形輪廓,再用塑膠彩塗抹不同色塊,併合成層次豐富的山水景致。在較後期的畫作中,沒有人物存在,只剩一片廣闊無垠的天地。畫面驟眼看來平凡,仔細看時卻能發現它奇異的地方——那地方雖然沒有人影,卻有人工元素,例如大橋、木梯等。鄧凝姿解釋指,這是因為把畫面放得很遠時,就看不見細小的人類,「但如果你行入去,你就會遇到人。」

AB0EA763-356F-4CA9-9942-90EDC1181522

以五行呈現包羅萬物

她重點採用紅、黃、藍、白、黑等五種顏色,象徵火、土、木、金、水五行的正色,代表「那地方」包羅萬物,甚麼元素都有。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形容,「那地方」系列是富國畫味道的塗鴉,把傳統與創新結合而成。

鄧在畫作中利用了豐富的色彩,表達出愉快的心境。但她亦指,有些人看過她的作品之後,認為當中有種悲傷。這種快樂與抑鬱交錯的心情,是鄧凝姿的原意嗎?她回應指,自己只是受時代影響,隨心把當下的感覺畫出來,任由情緒牽絆著她繪畫,而非刻意要營造特定的氛圍。她希望由讀者自行詮釋作品,包容多重意義的解讀,凸顯中國國畫變化多端的特色。

A66AB0EC-BA48-4B00-B375-02E8CA750240

那時代與今天 活化與承傳中華傳統

在「那地方」展覽期間,展館對面亦設「那時代:香港當代陶藝」展覽,展出香港當代陶藝協會26位會員創作的38組作品。他們以中國古物作靈感,創作出新的當代陶瓷,希望把中國傳統文化「活化」。楊春棠指,陶瓷集合了中國藝術的各種精華,包括繪畫、雕塑、用色、燒製等技巧,可以說是中國藝術的「全貌」。

賴志剛先生的作品《太極瓶》、《瑜珈瓶》
《太極瓶》、《瑜珈瓶》

賴志剛的《太極瓶》、《瑜珈瓶》是兩個拉抷而成的陶瓷,配上人類耍太極和做瑜珈時四肢姿勢,呈現出平衡和活力的感覺。賴認為,拉抷時動作緩慢但有勁,而且需要全神貫注,與做太極的狀態很相似。

李綺薇作品《穿越》
《穿越》

李綺薇的《穿越》把葫蘆狀的瓷器切割成平面,利用上釉技巧加添精緻細紋。在漣漪中,有立體的魚兒跳躍出來,突出前身。

張啟新的《搓圓㩒扁》
《搓圓㩒扁》

張啟新的《搓圓㩒扁》,則利用游魚的速寫線條抒發對美和自由的響往。張摒棄了花俏工藝的「完美」 ,直接摔打成形;另一方面,又結合了民間剪紙的轉折技法,將多種傳統文化融合,魚兒線條流麗有奇趣,很有活力。


《十二份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何敏儀的《十二份思念》的靈感來源自納蘭性德 《長相思》,創作出的陶瓷是一件全白色的救生背心,讓人聯想到對十二港人的牽掛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