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致我們的某種老朋友

致我們的某種老朋友

林夕先生在《某種老朋友》譜上了一段對逝去感情的懷緬,網民紛紛對號入座指歌詞內的「老朋友」是指楊千嬅。筆者未敢猜測詞人原意,作品面世後作者已死,意思由聽眾自己解讀。此篇歌詞是否意有所指並非本文重點,而是筆者在這篇歌詞中找到另一個切入點。或許,詞人想寄放於這篇歌詞的情感,未必是他對楊千嬅的感受,反而是給予嬅粉(或是前嬅粉)的出口。

楊千嬅於香港樂壇以一個獨特的定位存在,她不是以歌藝或顏值為賣點,而是聽眾對她的代入感。彷彿她就是自己的《姊妹》,由《少女的祈禱》對戀愛的期盼到《可惜我是水瓶座》的心碎,再陪伴著她《處處吻》強調單身女子的自由,再看她找到《真命天子》;這些歌曲伴隨著歌迷成長,也像找到一個「港女」代表。她未必是最好的歌手,但她給聽眾的共鳴感無法取代。

這一切都在那「溫暖」的握手後迅速扭轉。

此事後,Facebook出現了一個名為「多功能阿婆 楊千嬅」的群組,現約有五千多會員。群組內大多為前楊千嬅歌迷,但他們不是平常的追星群。 他們稱呼楊千嬅為「嬅嬸」,又會剪輯楊千嬅的走音片段一起恥笑。有趣的是,這班人本來是楊千嬅非常忠實的歌迷,他們擁有大量楊千嬅的CD、海報、親筆簽名相,並會在群組貼上摧毀這些珍藏的照片。群組內的會員亦非常關心楊千嬅的動向,常貼黑圖、發放她的醜態、先生丁子高的近況等。筆者相當好奇,其他跪下了的藝人歌手也沒有這樣一班熱心的黑粉,是什麼令這班前嬅粉對嬅嬸另類的不離不棄呢?

然後在林二汶參與無線電視台慶表演後,筆者終於能體會到這種複雜的情感了。

認識林二汶是由at17開始,她們代表著那一群不被接納的小眾,在主流找不到認可不要緊,你有你自己一套就好了;長得不美麗不要緊,總有些可愛或優雅始終一天會被人看到;Lost in L.A.也好,Never been kissed也好,三分鐘後總會有那個依然親愛的人讓你有勇氣走下去。她們的歌總是提醒著聽眾不必理會別人想法,走自己的路也能獲得滿足感。在盧凱彤離開後,歌迷順理成章把這個想像延續投射到林二汶身上,而《最後的信仰》也成了許多人的精神支柱。無論現實再壞,聽到她唱著「抬頭尚有天空敲不碎」,的確能為絕望的香港人帶來一絲期盼。可是當她現身台慶節目,這一種期盼隨即瓦解。她回應道,音樂無邊界。可是,在這個世代,任何事情都有立場有邊界。

失望和憤怒充斥,甚至開始對她產生厭惡,心中充滿疑惑,究竟是什麼驅使她登上大台唱歌呢?及後還加入大台參加歌唱比賽,還合唱冬奧主題曲;上台慶不是單一事件吧。不只是筆者本人,和幾位資深at17歌迷說起,她們大多咬牙切齒,不僅是失望還是心痛,心裡都是十萬個為什麼。說穿了就是不想承認曾經深愛的歌手變成了最討厭的那些出賣良知的人。或許是以往對她的投射,或許是不捨;用了好些時間消化了盧凱彤遠去終於能再聽at17音樂的時候,竟然聽到林二汶的聲音覺得反感。 林二汶背棄了這一群聽眾,背棄了at17的價值,去追尋她心中的「 音樂無邊界」。 盧凱彤創作了《囂張》 回應當年很多香港歌手北上參與選秀節目,還透露本來歌名是《選獸》,叩問音樂是不是只存在電視機中,從不同音樂人中挑選中最觀眾歡迎的,或是看音樂人為了討好觀眾而作出賣弄投巧的表演。她應該沒想過,多年的拍檔在主權移交25年的「大日子」發佈一首歌頌中華文化的歌曲,還寫上「根,始終如一」。

歌頌中華文化有沒有問題尚待考究,但在這個日子發佈,無可避免令人聯想這歌就是「賀國慶」。林二汶能獲得叱吒樂壇我最喜愛女歌手不只是因為她的音樂,還有在ViuTV節目中為她建立的一切,只是她選擇背棄本來支持她的香港觀眾去取悅別個地方的人。或者紅館也沒法容納她們的野心,那就讓她們前往別的地方唱給別的觀眾聽吧,好行,唔送了。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