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去政治化的香港選民

去政治化的香港選民

題為編輯所擬。

為什麼我昨晚說梁天琦像當年的長毛?因為大家當年投長毛,也主要是投人不是投政綱,而長毛也是以「行動大於論述」見稱。

今次梁天琦參選、辯論,也有相似的有趣現象,就是我發現即使投楊的人,也對梁天琦個人在辯論與對答中的表現讚賞, 而梁天琦亦是已身體力行,行動派見稱。

問題是,大家在讚賞梁天琦、甚至想楊贏但也想梁獲高票輸的人,都忘了梁在選舉政治的意義上,從來都不屬自己,而是本土派的象徵。他真正代表的是背後的泛本土派、他的票數會被本土派用來詮釋成本土派的民意基礎。這變相說,如果你不同意本土政綱、本土派或他們之前的武力行為,你是不可能想梁獲得高票數的,否則是自相矛盾的想法。

但為什麼沒有人覺得這是問題?因為大家都被所謂梁楊的「君子之爭」、被當前的梁的個人表現所吸引,忘記了「君子之爭」之後,本土派獲得民意基礎後,會更肆無忌憚、用盡所有手段批評泛民,繼續實踐你可能根本不同意的政治理念。

所以說,香港人從來都不是喜歡政治化,而是相反的去政治化。在選舉期間,往往都集中於個人的表現,而非看對方的政綱,再思考是否與自己政治理念相配合。大家都忘了選舉辯論的意義不是考口才(這是一般辯論比賽做的事),而是令人在辯論中更認清候選人的政綱理念。

為什麼有不少人都為梁所吸引?有兩點可說。

一是選舉政治從來都是個人或政黨show表演,所以講的是資金、公關與操作,而不是政治理念的決鬥。這是左翼經常批判的資本主義式選舉,但諷刺的是一些香港左x卻被自己經常批判的操作所迷惑。

二是,香港人從來都是去政治化的投票生物,被多年來只有「泛民vs建制」的政治框架呑噬了所有其他政治理念與差異。香港人是沒有具體政治理念與鬥爭,以前只有蓋過一切重要政治理念的「泛民vs建制」, 現在即是多了個「本土」的 「本土或泛民vs建制」 ,思路模式其實不大改變。所以我經常說,不論本土派與泛民本身,或是他們的支持者,思路其實都非常相近,都是沿用反共框架(只是本土派宣稱後者的抗爭手段無效),然後把所有議題、策略都塞進這框架去理解。

因此,香港人從來都沒有什麼真實具體的政治理念在議會選舉中得到反映,不會討論與周邊地區經貿的問題、不會討論長遠經濟發展的方向的問題、不會討論市場與平等的問題,大家只有零碎、模糊的政治理念。只有當問題出現時,才懂得即使作出反應與反思一陣子。反思是好的,即使只是一陣子也好,但這些反思後的思想資源往往到了選舉時又全面消失,又變回「泛民vs建制」的框架。而當現在多了個「本土」時,這班人就很自然會被同樣站在「反共反建制」的新人物所吸引,忘記了背後政治理念的差異可以是很巨大。

所以,在香港談政治鬥爭、談政治學上真正的激進,是滑稽的。 香港人都喜歡看「理性」又「和諧」的君子之爭,不知道自己的立場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