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從《鄧寇克大行動》、《編寫美好時光》——看怎樣拍攝愛國電影的

從《鄧寇克大行動》、《編寫美好時光》——看怎樣拍攝愛國電影的

《建軍大業》票房失利。

國內《建軍大業》這齣官方加持,全力摧谷的愛國電影,上映的戲院佔了全國四成,但上映首週,票房只有同期上映的《戰狼2》十分一,真是顏面無存!愛國電影其實也是一個常見題材,無須負面標籤,荷里活也經常拍這類電影,近年最經典肯定是奇連伊士活的《美國狙擊手》,可以稱之為美國版的「岳飛傅」,電影沒有美國總統,國防部主管,五星上將……等出來英明領導,只是一個小兵的故事,已經可以達到增強愛國情懷的效果,兼且本少利大,同時也是很成功的商業電影。

怎樣去拍攝一齣成功的愛國電影呢?近期上映的英國電影《編寫美好時光》和《鄧寇克大行動》已經向大家示範了。《編》提供了拍攝愛國電影的基本原則,而《鄧》則是基於這些原則攝製出來的典型愛國電影,如果閣下已經同時看了這兩部電影,相信你大概已經明白大堆頭、大製作的《建軍大業》,為何不受觀眾歡迎,《大業》變成《大孽》。

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鄧寇克大行動》,一直備受影迷期待,聰明的發行商把握時機,張同是以鄧寇克撤退為背景的《編寫美好時光》安排同期上映,明顯有借助《鄧》的聲勢這意圖,不過,《編》在講述如何製作愛國電影之餘,也是一齣很出色的愛情電影,單論劇情和故事,個人更喜歡《編》這電影。

故事女主角嘉特蓮在二戰年代,職場上還是男權主導,同工不同酬,她因為一篇評論文章,被邀請加入製作愛國電影的團隊,當時英國正值鄧寇克大撤退之後,國家經常被德軍空襲,士氣低落,急需這類愛國電影去提高士氣,但當時的這種宣傳片都流於太過Hard sell,堅離地得惹來觀眾恥笑,如片開始那段女工要一晚做一百萬粒子彈幫助國家作戰,這種抗日神劇式的強行推銷愛國,自然得不到民心,因此政府部門要求製作一齣愛國電影時,便訂下「真實、樂觀」兩個標準,嘉特蓮要以女性角度,寫作一個感動人心的故事,提高國民士氣,而身為有夫之婦的她,更在工作上和她上司湯(另一編劇)暗生情愫。而她終於以一對孿生姊妹,偷駕父親的船到鄧寇克救人的事蹟作藍本去創作故事,這符合了「真實」的原則,因為這才會引起觀眾共鳴,而驚險重重下,結局當然是成功救人,來達至「樂觀」這要求。

寫作期間他們還要認付不同訴求去更改劇本,有相關創作經驗的朋友定會感同身受。電影裏從沒有領導人跑出來指指點點,英明神武決定一切,因這設定太 Hard Sell太假了,完全沒有感動人心的果效! 但國內偏偏迷信這方式,全部用領導人做主角,看來,這些電影是用來獻媚,多於給百姓看的。

將《編》的「真實、樂觀」原則放在《鄧寇克大行動》上,便會發覺Nolan真正目的是拍愛國電影。鄧寇克大撤退是個「真實」的歷史,有四十萬英軍當時滯留在沙灘上,面對德軍海、陸、空狙擊,首相邱吉爾悲觀地預計只能撤退約三萬人,現場指揮官希望盡力撤退四萬五千人,但最終奇蹟地撤退了三十三萬人,保留了日後反抗德軍的實力,是個「樂觀」結局。

這電影很少對白,作為戰爭片也很少槍戰埸面,主題只有一個「退」字,主線有三條,透過「one week」,英軍滯留在沙灘的時間(實際是九日),「one day」,英國自發救援的船隻,到鄧寇克需要的時間,與及「one hour」,英軍神火(Spitfire)戰機飛至沙灘的時間,去表達英國軍民如何齊心,成功救出三十三萬士兵這壯舉。這種單純在一個又一個的難關下脫險的處理,有點像2013年太空災難片《引力邊緣》(Gravity),兩者比較,我更喜歡《Gravity》,簡單理由因我是個「特技控」,不過,Nolan在《鄧》中的攝影,亦實在十分出色。

《鄧》是愛國電影最大證明,是將成功撤退的功勞全部歸功於英國人的團結。法國人的影評對這電影十分不滿,因Nolan隻字不提法國軍在整個撤退中的功勞和犠牲,史實上是有四萬法軍,拼命抵抗,為英軍爭取撤退空間,電影並沒有交待這點,只在開始時見到有少量法軍抵抗,而且還透過一個法國兵,偽裝成英軍逃亡的情節去恥笑法國人,還有結局那英國軍官大義凜然地說要幫法國軍撤退,也令法國人看到無名火起。

此外,德軍突然在關鍵時刻停火四十八小時,是英軍可以成功撤退的關鍵因素,電影也沒有描述,明顯地,Nolan在選擇資料上偏幫自己祖國。不少影評人批評電影沙灘上的英軍人數少,太有秩序,環境亦太整齊清潔,連死屍也用布遮蓋好,沙灘上本應有大量棄置軍備,更用另一電影《愛·誘·罪》的相同場面去比較,評《鄧》不夠真實。

不過,只要大家明白Nolan是在拍愛國電影,便會理解他為何避免將英軍的慘況拍攝出來,戲中英軍的陣亡方式大多是跌落海,死在暗黑的船倉內,鏡頭也是用wide angle處理,盡量避免特寫英軍難看的死狀。而Tom Hardy飾演的空軍機師,主要功能是民族英雄。去到船長那條線,他稱讚神火戰機的勞斯來斯引摯,也是暗讚英國工業,他處理那名軍人的誤殺事件的手法,也有種愛國行先的味道。

《鄧》這電影成功處是沒有樣版戲式叫人愛國,她運用《編》中「真實、樂觀」的原則,配合英國人低調的作風,讓英國觀眾不知不覺中,產生愛國情懷,這種方式,因著文化差異,喜歡炫富,炫耀領導英明的民族,相信不會採用。Nolan為何要在這時間拍愛國電影,估計因為英國又一次要從歐洲撤退,說的是退出歐盟,而德、法兩國,亦明言會針對英國,因此,導演希望透過這電影,團結國民,應付未來的難關,而這種高手拍的愛國電影,是會令人不知不覺地,燃起有關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