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從《華盛頓郵報》到自動化

從《華盛頓郵報》到自動化

每當談論新聞自由如何向當權者問責,令美國總統尼克遜下台的水門事件系列報導是必然之選。以前,大部分人都把焦點落在兩位揭發事情的記者 Carl Bernstein 跟 Bob Woodward,史提芬史匹堡的 The Post 則將鎂光燈聚焦到華盛頓郵報當時的總編輯 Ben Bradlee 及出版人 Katherine Graham 身上。

報紙要不懼強權,勇敢、心思細密的記者與總編輯必不可少,但人們往往忽略老闆的角色,全力支持新聞自由及公眾利益的傳媒老闆是敢言報紙的先決條件。The Post 一開場,由梅麗史翠普飾演的 Katherine Graham 要為報紙上市的股價而煩惱。她向銀行家爭取「每股多一個幾毫」,因為多一點點的錢,報紙可以多請幾個資深調查記者。

The Post 講的不是人所皆知的水門事件,而是被大眾忽略的 Pentagon Papers,Pentagon Papers 是水門事件的前奏,尼克遜為了禁止《紐約時報》及《華盛頓郵報》刊登對華府不利的機密文件,控告新聞機構。當時 Katherine Graham 扛著各方壓力,全力支持員工的報導。

The Post 集中析述 Pentagon Papers 事件,以水門爆竊為電影的結尾。電影講
Katherine Graham 如何由缺乏自信去面對銀行家,到自信地訓誡董事局元老,命令董事局必須支持報紙的報導。其實 Katherine Graham 為新聞自由抵著的壓力不但來自怕事的董事局,亦來自美國政府。其後她冒著集團旗下電視台不能續牌的風險去支持水門事件系列報導,可以說沒有 Katherine Graham,就沒有讓新聞界引以為傲的水門事件報導。

Katherine Graham 在去世前出版自傳,向公眾披露不少鮮為人知的內幕。筆者讀她的自傳,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她在丈夫去世後被迫接手管理父親傾注半生心血去壯大及維護的《華盛頓郵報》,而是 Katherine Graham 告訴我們那個年代的女人是如何成長和生活。社會如何令一個大學畢業,有能力、知識、理想的女性樂於去「相夫教子」,成為默默支持丈夫的女人。自傳中有一段提及三十年代家庭主婦,解釋女人為什麼要整天做家務。她提醒讀者,那時代沒有洗衣機,單單是洗一家人的衣服,便是一整天的工作。這些事情是一出世便有洗衣機的這一代人不能想像的。科技與時並進,出現電飯煲、洗衣機等電器,是成就女人能外出工作的一個主要原因。

近年,社會開始討論自動化對人類的影響。 不少人開始審視當機械人能協助旅客
check- in 酒店,人類社會將如何發展。面對自動化的挑戰,歐洲及加拿大的其中一個回應是研究 Universal Basic Income 的可行性,計劃探討社會如何在人類有更多餘暇時,協助他們善用創意,更好地生活。

香港在社會政策創新往往是慢十拍,在這個未來人類生活大挑戰的議題上當然缺席。不過科技與商界是不會等政府的,從快餐店集團引進自助點餐機便可見一斑。最近,和黃旗下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公司更開始用自動化和遙控操作,以取代本為人手負責的堆疊貨箱和吊機操控。

五年前,貨櫃碼頭工潮,工會與工人成功使碼頭加人工及改善工人工作環境。公會的努力不懈,令碼頭即使在工潮後五年,仍要思考如何繼續改善工人待遇。這方面雙方都值得讚賞。貨櫃碼頭的自動化提醒我們,第三產業的機械化在香港會愈來愈普遍。面對將會引入更多自動化的商界,與其等保守落後的特區政府慢慢去仿傚歐美研究 Universal Basic Income,不如民間社會加把勁,繼續監察商界,確保科技用得其所,令人們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