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本土研究社:逾半棕地未納發展 取1/3已可建8.4萬戶公屋

本土研究社:逾半棕地未納發展 取1/3已可建8.4萬戶公屋

(左起)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黃肇鴻、楊夏至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去年9月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研究土地來源,將於下月開始公眾諮詢。本土研究社今日(3月15日)發表研究,指出新界有共1,172公頃可相連發展的棕地,當中723公頃未有發展計劃,只要取用其中三分之一興建鄉村式公屋,估計已可提供8.4萬個單位,容納23.5萬人。本土研究社批評政府刻意貶低棕地發展潛力,引導公眾認同填海、發展郊野公園等環境成本較高的選項,他們要求訂立「先棕後綠」原則,全面審視棕地發展。

不在現有發展計劃而相等或大於2公頃的相鄰棕土群之分佈
未有發展計劃的相鄰棕土群的分佈。(本土研究社提供)

根據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資料,全港有1,300公頃棕地,但政府指棕地零碎,難以發展。本土研究社反駁指不少棕土位置接近,可一併發展。研究以「地塊分析」(land parcel analysis)方法進行,將距離不超過20米的棕土整合為一個相鄰棕土群,發現新界有94個面積超過2公頃的相鄰棕土群,總面積達1,172公頃,相等於7個荃灣市中心,其中更有7個群落面積超過30公頃。

這些棕土群主要位於新界西,當中超過一半未有發展計劃,面積達723公頃,其中以位於橫台山的棕土群最大,達71公頃。橫洲發展備受爭議,研究亦發現該地有22公頃的相鄰棕地群,但其公屋發展計劃因鄉事反對而擱置。

橫台山棕土現況(攝於2017年6月)
橫台山棕土,攝於2017年6月。(本土研究社提供)

低密度公屋發展 佔地少更可行

研究指出,只要運用未有發展計劃的棕土群的三分之一,即241公頃土地,保守估計已可提供8.4萬戶,供23.5萬人居住。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指,數字接近官方公佈的劏房戶數量,可見棕地是解決房屋問題的重要土地來源。

本土研究社成員黃肇鴻指,政府將市區的高密度發展模式套落鄉郊是「犯大錯」,以中低密度發展更可行,參考梅窩銀灣邨、長洲雅寧苑等鄉村式公營房屋,平均佔地只須1.6公頃,研究中發現的各棕土群面積至少有2公頃,足以應付發展,「有先例(指低密度鄉村式公屋)、有地、有需要,只欠政府解決房屋問題的決心」。

本土研究社建議凍結現時的棕土用途,阻止繼續擴散,並修復為農地;如果無法修復便可用作發展。

倡政府公開資料 引條例收回棕土

研究又批評政府雙重標準,錦田、石崗及八鄉地區有三個相鄰棕土群總面積達110公頃,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早前指該區發展受石崗機場高度限制,但政府同時進行的《元朗錦田南發展計劃》研究,正是在同一區域,卻沒有被指受高度限制。

黃肇鴻亦指政府以保育為名拒絕發展棕地是「口惠而實不至」,實際上沒有著力保護濕地,阻止棕地擴大,也沒有打擊違例發展。

本土研究社用了半年時間搜集資料才完成此研究,黃肇鴻指政府有責任及早提供公開透明的土地資料,而非斷言棕土發展潛力低。黃強調,發展棕土能最快應付公營房屋需求,只要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刊憲3個月便可收回棕土,質疑政府沒有使用此「尚方寶劍」,背後受制於鄉事勢力。

記者: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