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少數族裔與宗教信仰

香港少數族裔與宗教信仰

筆者等與河南東大寺教長、副教長合照

作者: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葉德平博士

《香港年報2018》記載,香港擁有主流宗教信仰,約有328萬人,佔總人口約44%。其中最多少數族裔信仰的主流宗教是伊斯蘭教,佔總人口約4%,約30萬人,僅次於羅馬天主教(39萬人,佔人口5%)。

根據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的資料,香港的30萬名穆斯林(意思是「順從真主的人」、「實現和平的人」,也即「伊斯蘭教徒」)之中,估計有15萬名為印度尼西亞人、3萬名為巴基斯坦人、5萬名為華人,其餘來自印度、馬來西亞、中東、非洲和其他地方。

(前排)伊斯蘭文化協會(香港)楊興文教長
伊斯蘭文化協會(香港)楊興文教長(前排)

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

這一集,我們請來了伊斯蘭文化協會(香港)楊興文教長擔任嘉賓,與我分享伊斯蘭信仰的點滴。楊教長告訴我們,「教長」的波斯語為「آخوند‎」,漢語拼音是「ā hōng」是一個古波斯語詞彙,意為「老師」或「學者」。今日這詞彙成為了中國穆斯林對族中伊斯蘭教的宗教首領及德高望重者的尊稱。

楊興文教長還為我們解釋了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伊斯蘭教最後一位先知穆罕默德曾說:「伊斯蘭建立在五個基礎上,(一)證信。『除真主以外再沒有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差使。』,(二) 謹守拜功, (三) 施天課,(四)在萊買丹月裏齋戒, (五)有能力者朝覲麥加卡巴天房。」此說明了每一位穆斯林都必須實踐的五項功課,即「證、禮、齋、課、朝」五功。除「五功」外,伊斯蘭教還有「六信」:信安拉、信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信經典、信天使、信末日和信前定。

伊斯蘭教在香港

穆斯林須遵守「五時拜」(亦稱「五功拜」、「五番拜」,阿拉伯語「索拉特」的意譯,原意為「禱告、祈禱、祝福、贊頌」),教徒必須每天五次進行禮拜。平時,大都在家中進行;到了伊斯蘭教重要日子,穆斯林須往清真寺進行集體禮拜。這些特別日子包括星期五的聚禮以及每年的開齋節和忠孝節。而每次禮拜都面向麥加的克爾白進行。

香港現有4間清真寺,分別位於港島中環些利街、灣仔愛群道、九龍彌敦道和 柴灣哥連臣角。清真寺是指所有用於伊斯蘭教禮拜活動的建築物,但在阿拉伯語裡,私人的小型清真寺與公眾的大型清真寺有不同的名稱。雖然清真寺的主要用途是用作禮拜場所,但它亦是穆斯林社群聚會及學習的地方,麥地那的先知寺曾經是 貧苦人士的庇護所。些利街清真寺為香港最古老的清真寺,初建於1840年代,後於 1915年重建。九龍清真寺暨伊斯蘭中心在1984年啟用,灣仔愛群道清真寺暨伊斯蘭中心於1981年9月啟用,柴灣哥連臣角回教墳場也有一座清真寺。它們都是由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管理。

北大寺教長贈送阿拉伯書法
北大寺教長贈送阿拉伯書法

開封古清真寺:北大寺與東大寺

北大寺,根據文獻考證,估計創建於唐代,是河南省開封市最具歷史、最富盛名的四所清真寺之一。北大寺坐西朝東,建有六間大殿,其頂以碧色琉璃瓦舖蓋,是一座融會了中國與伊斯蘭文化的宗教建築。寺中除了保有宋、清碑刻外,還有一方由宋代開封府包拯(俗稱「包青天」)手書之「龍馬負圖處」五字石刻。2008年,北清真寺作為古建築被列入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東大寺,大約始建於宋元時期,後因天災人禍而毁,在明永樂五年(1407年),獲敕賜重建,後又因黃河水患而毀。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教民募資重建,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再次修復。東大寺是一座「三進兩院」的建築物,內有照壁、門前石獅、大門、二門、廊房、配殿、卷棚大殿、講堂、水房等建築。最有意思的是,東大寺對面有一所附屬清真女寺。2006年6月25日,東大寺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楊教長的幫助下,這次走訪兩所古老的清真寺,我們都能獲得寺廟教長接見,更進一步了解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發展情況。最難能可貴的是,我們更獲北大寺教長、著名伊斯蘭書法家白利鋒先生送贈融會阿伯法書法與中國傳統書法於一身的字畫。想認識更多「香港少數族裔與宗教信仰」的故事,請密切留意《喜閱香港2:香港宗教萬花筒》。

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節目《喜閱香港2:香港宗教萬花筒》邀請不同宗教人士,帶領大眾認識各種宗教及相關文化。以理性角度剖析香港宗教多面性,讓聽眾理解香港不同宗教的內涵,共建和諧的宗教文化。節目逢星期三晚上8時至9時在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節目重溫請瀏覽cibs.rthk.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