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社會醫患齊努力 移植綻放新希望

社會醫患齊努力 移植綻放新希望

醫學技術的提升和應用,擴大捐贈器官的使用性及可能性,加上透過立法令更多衰竭病人受惠,為垂危的器官衰竭病人帶來新希望。今集主題為「移植新希望」,請來泌尿外科顧問醫生朱天儒醫生及資深腎科專科醫生馮加信醫生,分享他們在艱難的情況下如何尋求機會和突破,善用大愛遺體捐贈者的器官給有需要的病人,讓他們重獲新生。

分別為外科及內科專家的朱醫生和馮醫生,多年來合作無間。朱醫生是資深兒童腎臟移植醫生,他曾告訴升小一的女兒,如斯努力為病童進行移植就是希望他們可重獲新生,因此他特別希望更多人願意捐贈器官。馮醫生則感謝父親一直的支持及愛護,他認為捐贈者無私的大愛就有如父愛,器官受贈者必然深深感受到。

正因遺體捐贈難得,醫生們對移植手術都格外留神,希望手術成功,讓患者重獲新生。例如手術安排會非常嚴謹,更要向病童和其父母講解清楚,取得他們的信任。但手術過程總會有預計不到的情況,醫護團隊亦會拼盡所能去解決困難,務求令手術成功。

由於兒童腎臟移植的難度較高,捐贈者的腎臟大小須放到兒童身上配合,血管的走向亦必須好好把握。朱醫生在手術前會採用3D打印捐贈腎臟模型作準確的計算,令手術更有把握及順利進行。最新科技更可利用機械人進行微創手術,傷口比較細,復原亦比較快。

馮醫生表示,過去捐贈器官有較多限制,例如患有肝炎的器官不能採用。現時在藥物的幫助下,即使捐贈者患丙型肝炎,甚至愛滋帶菌者器官亦可以進行移植,不會浪費。此外,肺臟可以剪裁,不夠理想的心臟、肺臟亦可靠營養水、抗生素等「養」好才供移植。最近法例通過活體移植可以交叉配對,讓一些活體移植的個案由不可能變成可能,實在令人鼓舞。對未來可能的發展,如器官培植、複製等亦有初步探討,但市民踴躍支持器官捐贈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七十歲的蘇佩儀曾兩次換腎,她參加過十屆世界移植運動會,亦試過不幸中風,但以頑強的意志奇蹟康復,繼續參加運動會並奪得金牌,她表示堅持下去是為了報答捐贈者的大愛。

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節目《移植「辛」突破》由不同器官移植受贈者組成的香港移植運動協會製作,把有關器官移植的資訊一一向觀眾講解;節目亦會談及移植大數據、國際希望故事、移植錦囊等,當中亦會邀請醫生、護士和病人接受訪問。節目逢星期一晚上9時至10時在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節目重溫請瀏覽cibs.rthk.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