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任人自生自滅的經濟理性——論香港政府的國師芝加哥學派(四十)

任人自生自滅的經濟理性——論香港政府的國師芝加哥學派(四十)

上星期,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在立法會上表示,放無薪假是將工作互相分享(Job Sharing),反映市場有靈活性。這樣明目張膽的偷換概念,跟說風涼話無異,捱罵也是活該。職工盟總幹事蒙兆達便踢爆羅致光得把口,並沒有像西班牙那樣有實質的政策支援和配套,達至工作分享的本意,讓勞資雙方真正獲益。今天(23日)他終於改口,說自己無意鼓吹,只是根據經驗,解釋相關內容。

幫關公補鑊,羅致光也不是第一次,但值得留意,其實是他再次搬「市場」出來護航。廿年前,他做立法會議員,就對所謂「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深信不疑。除了反對政府介入,替最低工資立法,損害經濟,他更與時任社署署長的林鄭月娥「拍住上」,力推「一筆過撥款」,徹底改變政府對非政府機構採用多年的實報實銷資助方式,把「社會福利」市場化。口口聲聲以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方法調配資源,但實際上,就迫使社福機構本著壓縮開支的原則調配人手來提供有限度服務,甚至出現「肥上瘦下」的情況,大大降低社會服務的整體質素、長遠發展和工作穩定性。

所謂死性不改,2019年1月,羅致光收緊長者綜援門檻,旨在令領取綜援的健全人士繼續透過工作貢獻社會。他更為自己的「六十歲是中年論」辯護,說自己制定政策時,偏向思考理性與政策邏輯,較少顧及外界反應。言下之意,他不認為自己有錯,要怪只怪他不明白一般人原來是這般不理性和情緒化。但問題真的是這樣嗎?

九四年,多得一群以經濟學者為主的學界人士炮轟政府,把老人金計劃推倒,社會的安老扶貧政策,便一直追不上市民實際需要。羅致光不認為有問題,反而將個波推番去弱勢社群身上。王于漸、雷鼎鳴等主流經濟學者也是同一套路,認定普羅市民無知短視,貪婪自私,若政府被所所謂民粹主義牽著走,便會危害經濟,做成極壞影響云云。

唔畀飽飯佢哋食,是防止出現大食懶,太依賴政府,搞到坐食山崩。只不過,林鄭政府從來不會想,到底「經濟增長」至上,追求GDP極大化,其實益了誰。政府有能力付出更多,使市民的整體生活質素有所提升,何樂而不為?自言有讀過經濟的羅致光會說,市場自有機制,把經濟成果作最有效的分配。這就假設市場是一個精明的裁判,教人知道誰是應得的。競爭力不足而成輸家者,都是咎由自取的,他們要麼練精學懶,要麼無本事自我增值而遭淘汰。社會對這些人太仁慈,便背上一個難以卸下的包袱-這種想法忽略了人有不同需要、特點和長短處,以量化邏輯為主的市場,很容易扼殺社會多樣性,令很多人不必要地有才華而無用武之地。領展摧毀社區的多元面貌,變連鎖店集中地,正是一例。

相比之下,商界注重汰弱留強,存活者都有過人之處,乃經濟發展的引擎和希望所寄。是故林鄭政府一直鼓吹自食其力,拒絕向市場的輸家發放失業救濟金-與其倒錢落無底深潭養懶人,不如集中救助商界,幫他們度難關,期望很快會谷底反彈,做大經濟個餅,到其時基層也分享到一些餅碎。

作為決策理性之一種,涓滴效應早已大受經濟學界鞭撻(諾獎得主史迪格里茲甚至認為,在所謂「自由市場」的調節過程中,財富不是向下,而是向上流,造成富者愈富的財富再分配現象)。香港過去十多二十年的慘痛經驗-繁榮成果大多由金融、地產界的成功人士掠走-還未足以證明羅致光所相信的經濟理性靠不住嗎?一向鼓吹靠市場力量改善貧窮問題的雷鼎鳴,否認貧富懸殊有加劇,王于漸就把深層次問題歸咎於年輕人買不到樓,鼓吹重推租置,實際上飲鳩止渴。有這些權威學者意見做背書,加上本身對福利事業懷有敵意,視之為豬頭骨,林鄭政府當然不會採取積極的紓困措施。結果,香港人只看見港府致力於推動通關,搞旅遊氣泡,背後的思維,依然是盡快使經濟回復正常,每個人自己救自己。

說到底,「市場」在林鄭政府的管治思維中,有著宗教信仰般不能侵犯的神聖地位。這跟恆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提倡的「持份者為本經濟」,要尋求效率、韌力與人文包容之間的基本平衡,距離實在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