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亞運會,不只是錢的問題

2009年12月,東亞運動會順利地在香港進行。事後不足一年,雄心壯志的香港政府希望能更進一步,有意申辦2023年亞運會,並於9月宣布初部的計劃,又為此展開公眾諮詢,收集市民意見。

不過,計劃剛公佈,便惹來政黨和市民的強烈反對。箇中原因,是計劃涉及高達四百多億的經費,在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民生問題一籮籮的時刻推出耗資如此龐大的計劃,受到反對是理所當然。

面對各方反對的聲音,政府大致上提出兩點來爭取支持。第一,在預算經費中有三百億是早已訂下,用來興建啟德多用途體育館及其他長遠規劃項目,而不是只為亞運會而運用;第二,是舉辦亞運會能帶來其他難以準確量化的好處,例如提升本港體育氣氛、加強社會凝聚力、鞏固國際地位云云。

對於前者,筆者認為錢確然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但更重要的是那筆錢能否恰當地運用,也就是說,如果舉辦亞運會能成功達到政府所說的好處,那麼就算是花費不菲,也有該花的價值。雖然有論者指那些錢應放在其他更逼切的民生議題上,但筆者認為花錢辦亞運和花錢在民生議題之間並無衝突,兩者是能夠並行不悖的:香港不是沒有資源搞好民生,只是不願投放,或是藥石亂投。

故此,舉辦亞運會能否達到它的目的,即是那些難以準確量化的好處才是關鍵所在。根據政府的邏輯,一個亞運會能刺激市民對體育的關注,繼而投入其中,從而提升整體的體育氣氛。這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亞運會理應是一個催化劑,把原本已經不錯的體育氣氛再提高。相反,在沒有良好的體育氣氛作基礎,單憑一次性的活動換取得來的,只會是一時的熱情,並非長久而持續的投入。經過時間的沖淡,短暫的熱情便會減卻,一切回復舊樣子。因此,政府的想法根本是本末倒置。

要達到持久的體育氣氛,只能透過長遠而周詳的計劃,軟(件)硬(件)並施。例如加強對體育的推廣和教育,訂立不同計劃吸引市民參與運動,像定期免費開放康體設施供市民使用等,並配合高質素的體育設施,提升本港運動員的水平。當體育氣氛能提升至一定水平後,舉辦國際性的運動會時自然能事半功倍,得到各方支持的同時又可進一步推廣體育。

香港已經有協辦奧運和舉辦東亞運的經驗,加上優良的基建設施,筆者絕對有信心香港政府有能力成功辦妥亞運會。但如果政府還是只看硬件、不看軟件,眼光只著重那一次性的盛事,那麼這將會是一次「成功達到難以準確量化的好處」的運動會,還是又是一項「贏盡國際間掌聲」的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