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企業家關懷文化 與其建大樓 何不建美術館

「我為甚麼支持文化?為甚麼要問我?每個人都應該要支持文化!」日前,龍應台邀請了台灣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在香港大學主講「我為甚麼支持文化?」。林百里在港大作這個演講,十分有意義。這除了因為他是企業家支持文化發展的優良典範之外,還因為他「少小離家老大回」,赴台發展39年後首次回港,與香港各界作商業以外的深度交流。林百里這次回來,帶回給港人的「手信」,就是企業家回饋社會的一些心得。

 廣達電腦是全球最大的筆記簿型電腦代工作生產商,年營業額逾百億(新台幣,下同),僱用員工二萬多人。林百里貴為董事長,出席商務或科技工業聚會,旁人絕對不會感到奇怪。但如果他現身如文化場合,不知就裏的人就會感到不協調。「一次我去看崑曲,有位記者碰見我就大大驚奇。『你不是科技人嗎?怎麼來聽曲?』」其實,林百里不止聽曲,白先勇籌辦崑曲這門即將失傳的藝術時,就找過林百里贊助。

文化要融入平民生活

 在演講發言,以及現場答問期間,林百里不時流露出對歐美先進國思想開放,文化深入各階層的嚮往。「曾經在德國入住一所民宿,店主是個農夫,晚上外出。我問他去哪裏,他說:『去聽 opera(歌劇)!』」「香港可不可以成為中國的紐約?紐約是金融中心,香港也是;香港有發達的服務業,和紐約一樣。不過,紐約有深厚的文化。」他提出,香港事事講新講快,其實是個創作的好條件。他認為香港不應止於發展購物消閒,還要成為南中國的文化中心。

 現在的香港情況如何?林百里沒有直接提及,但引述一名外國朋友的觀察。「香港的upper class(富人)大多留學英美,然後回來賺錢,退休後又再返回英美;香港的middle class(中產),辛苦賺來的錢,一半都拿來供樓了,還談甚麼享受文化?」他笑言,樓價不是經濟發展的指標,而是一個「苦」的指數。

 要市民接觸文化、享受文化,就要由教育做起。林百里說,台灣很多企業都設有文教基金,「文」就是文化,「教」就是教育。他曾經支持過的一個計劃,就是把一所學校的圖書館暫時改裝成博物館,由學生充當導遊,開放給鄰近的居民參觀。

由利己升格至利他

 由企業出錢,讓文人搞文化,龍應台說在台灣近年漸較多見。她說,中國富人自古回饋社會的方式,核心思想還是利己。這種情況顯而易見,由從前的衣錦還鄉之後修橋鋪路,到現在香港各所大學都豎立以人名命名的大樓,或是台灣富豪最愛建醫院等等,比比皆是。「這種救苦救難,以硬件方式回饋社會,是農業社會的做法,目的是為自己及子孫『積陰德』,是利己的行為。」

 至於文化,是「軟」的回饋,企業捐助文化發展,長遠能惠及社會整體,利他性較強,也是台灣近六、七年的趨勢。龍應台幾年前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她笑言就是受惠於這個潮流。「當年建台北國際藝術村,需要經費四千萬,其中二千萬可以找馬英九(台北市長),另外的就靠林百里。」

與文人分工 只看票房

 出錢對企業家可能難度較低,林百里對文化的支持,卻不止於此。台灣的第一個當代藝術館設在台北,是個公私合作的項目──這不是指香港人耳熟能詳的,由政府撥地,私人地產商建樓賣錢,再投資文化的模式。而是由企業捐出基金,讓博物館自負盈虧運作,而且企業一毛錢利潤也得不到。林百里是出資的企業家之一,而且成立基金會後親任董事長,直接參與管理。「這種企業家花時間直接支持的方式,在台灣文化史上可算是首次出現。」龍應台說。

 商人與文人放在一起,總令人覺得不協調,所以林百里才會有被問為何聽崑曲的經歷。商人與文人一起經營藝術館,彼此如何理解溝通?林百里坦言:「我根本不了解他們(文人),所以事情都給他們做就好了。企業家把錢賺好,藝術家搞文化,這是最好的分工!」所以,作為基金會董事,首要做的是找個值得信任的館長,把事情交托專家。「我只看成果,票房就是最好成果!」藝術家以獨有的運作方式,把博物館搞得有聲有色,吸引大量人流;同時由企業家來管帳,確保不會胡亂花錢,這就是有效分工。

 關心文化的林百里,談得較多藝術的是雲門舞集,以及朱銘的雕刻等。他本身也非常喜歡張大千的水墨畫,龍應台說:「桃園的廣達總部,就是個張大千的美術館。」不過,有聽眾對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展覽內容提意見,林百里一時搭不上嘴,然後淡淡的說:「那些當代藝術我也沒有看懂。」贊同當代藝術值得推動,但放手讓專家挑選合適的題目來辦,就是企業家的管理之道。

商人涉足文化 源於鄉土之情

 台灣企業家漸漸對文化支持熱起來,香港又如何?林百里指出,政府的態度是個關鍵。「從前英國人可能不關心你中國的文化,但現在不同,香港應該upgrade(提升)自己。」在香港政府的架構中,文化只放在民政局的康文署之下。「文化不是娛樂,是生命的一部分!」政府這個定位,他直言有點「不可思議」。這和龍應台在「思索香港」系列上一個講座中談的同出一轍,所以龍應台隨即就補充:「這個我們事先沒有協調過說法!」

 由上而下的政府層面如是,民間本身的態度如何?這原來關乎民心去向。龍應台說:「台灣文人與企業家,都關心底層人民的生活,共同追求文化厚道──這是對身處的土地有認同感之故。」如果對土地本身沒有歸屬感,賺了錢就趕着離開,自然不會關心文化事業。

 林百里說,香港的企業做生意很棒,不會比台灣的差。「這麼多大企業蓋大樓,何不蓋美術館?」文化是長遠的,如果不自覺屬於這個地方,不把身邊的人認作同胞,就不會願意投資這種利他行為。

 在主權回歸前,香港人有這個想法或許情有可原,但在港人治港的今天,林百里認為香港應該找出自己的定位。「你想不想自己的子孫生活在這個地方?如果想,就要搞好香港!」這個主張,不止在文化,其實在任何事情上,都是通用的道理。

文匯報
200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