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充斥免費報紙的時代

免費報紙作為一個商業模式,越來越引起香港人注意,突然由一份《都市日報》變成三份,連《AM730》總編輯盧國麟先生要出席的講座也多起來,星期五(25/11/2005)的一天,中午到嶺南大學,下午便要去浸會大學,似乎免費報紙不只是商業模式,也是一種文化。

他開首便對香港社會作一概括說明:香港是一個單一社會,媒體亦如是,在《蘋果日報》出現前,香港的報紙就像電影《胭脂扣》中的華僑日報那樣陳舊,他說:「以前在星島日報及星島晚報上班,公司在九龍灣工業大廈,星期日上班走在工廠區覺得很落寞。」

他說,八十年代,政府EO入職月薪是六千大元,銀行見習生四至五千,報館只有三千多元,他還記得,亞視新聞記者只有三千元,地位不高,八十年代還有工廠女工,薪水比他們還高。

過去十多年,香港報業急劇轉變,盧國麟三年前曾參與創立《都市日報》(2002年4月),投資者是Metro International(瑞典公司),它在全世界已辦了許多《都市日報》了,外國人看到香港的地鐵網絡,便覺得有可為;反而本地媒體都不看好,他當時由《東周刊》轉至《都市日報》,老闆都叫他三個月後再回來上班。

現在證明是可行的,《都市日報》二十個月後便開始賺錢了,所以在行內很具革命性,從生意角度看,其實是絕對有可為的,全香港每年100億廣告費,有40億至50億是報紙的,《都市日報》只要有5%就行了。

這盤生意,也帶來一些報紙文化的改變,例如,免費派的,人家會覺得很cheap,水平很低,他說,水平高低由讀者判斷,但至少不會連篇錯字;盧國麟說:「免費報紙不是垃圾」,他們在內容設計上也用了心思,例如,他們有時不用照片,也不用3D插圖,要用2D漫畫等等;他現在辦的AM730也鼓勵平民百姓發聲,試過找小學生寫,也找過性工作者及馬伕寫東西,當然被人罵,但還是會繼續,同時,亦有讀者來信,編輯也會盡量刊登,免費報紙的對象,其實是年青的(準)上班族,以及願意思考的年青人。

免費報紙另一特色是流通方式,相對《都市日報》,AM730不可進地鐵,但可以在街上派,不需要坐地鐵才可以看到,公司規定派報員要派兩小時,即使派完也要站在街上,讓人知道這是據點。

由於是免費派,不少人批評免費報紙浪費資源,不環保,他說,如果所有消費都是不環保,他會承認用多了紙張,但是,其實相對大報,免費報紙已算節省資源,首先,一份免費報紙,由於是小報,只用四至五張大報紙,但大報則用四十張以上大報紙,AM730二十多萬份,用紙只及及大報的三至四萬份左右;此外,由於內容較少,閱讀到的內容比例較高,試想,有多少讀者能讀到《蘋果日報》內容的三分之一?加上是免費派,完全沒有回紙;至於回收問題,這是全個報界及社會的問題,他說,他也贊成環保稅,但如果以紙的重量計,免費報紙付的一定不是最多。

盧國麟說,免費報紙其實是迎合著現在的潮流,許多年輕人不看報紙,他們不買及不看報紙,其實與免費報紙無關,香港報紙銷量在01年已開始下跌,02年《都市日報》才面世,一份幾十大版的報紙,其實很嚇人;所以他補充,也許因為互聯網的關係,香港將來連免費報紙也沒有人看,不過,這還應該有一段頗長的時間。

照片來源:David Maddison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或這個網站辦得不錯,請捐款支持我們吧!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s 2.5 Licen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