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泰北教學行之安置篇

近十年來由緬甸逃難至泰緬邊境的難民不斷增多,跟據官方數字,2007年同季居泰國難民營的緬甸難民數目為150,000人,估計未登記而進營的人數另外有50,000,單是在Mae La Camp已有超過七萬人。這個難民營在八零年代只有大概1100人,廿五年間人數急劇飆升的主要原因為安置機會。

難民營現時的主要用途為緬甸難民尋求安置到其他國家居住的中轉站。聯合國的安置計劃2005年開始至今已成功安置了30000緬甸難民到外國,這些國家主要是美國,澳洲和英國,而每個星期的安置人數高達300人。因為安置機會,緬甸人不惜非法入境,進入難民營中尋求登記成為聯合國安置計劃的機會。為此,他們大多住上三五七年,有部份更住多過廿年等待被安置。故此,難民營難民人數有增無減。安置能夠為難民帶來較穩定及舒適的生活環境。緬甸境內政治不穩,軍政府(SPDC)的極權統治及血腥對待令不同的民族不惜離開喜愛的家園,逃到異國,到泰國尋找樂土。相比緬甸,外國的確較安全,生活較穩定,食的較好,住的較舒適,對難民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機會較好,學的較廣,看的較豐富,自由較大,成功脫貧機會較高,為緬甸改革鋪路。我不多說有多好,相信讀者都能想到,但我不禁問一句:「所有所有看起來都較好,。。。是嗎?」

安置帶給難民的是轉機還是幻象?很多泰北難民教育都熱心教授英語及外國知識,這是學習生存技能的主要幫助。教學材料大都以外國教科書為主,文化背景是外國那些美輪美奐的生活百態,給予難民超現實的完美的一面。當然,到外國安置前先認識外國文化是好事,但這種超現實太美好,難民對於這完美背後的代價一無所知,被蒙在鼓裏,充滿幻想地追求,盡量同化(assimilate) ,誰知他們是否能夠付上這些代價?例如他們會告訴我他們喜歡吃比薩,我問:「為甚麼?你們有吃過嗎?」他們說:「書裏頭看下去很吸引!」。但他們不知道外國給他們賣比薩的就是他們的同胞,而且勞工待遇差勁。教材不好用,有時後當地教師也會問我關於書中事物的背景,因為他們不懂,故不懂教。有時候我也會很矛盾,矛盾自己拿著教材欺哄他們,也很想告訴他們事實,不知到幻象會否破滅?幸好當地有外國團體組成Curriculum Project,針對教材不合用的問題,免費出版有關緬甸文化的英文教材,易明易用而且完全免費,希望情況得到改善。

難民學習的,大部份是語言,與安置後生活不接軌。資源有限,能夠教到他們英語已很好,關於安置國的,例如:法律,等等,他們一概學不到。不要以為他們被安置後就可以學懂外國的系統(systems),其實他們到外國後仍然忙於學習語言,他們根本學不上外國的運作模式。例如美國上醫院要有買保險才負擔得起,當然他們很多時都是負擔不起,但問題是他們不知道要買,也不知道應怎麼做,所以他們很難適應外國生活的運作模式。最後他們還是困在自己族群的小圈子內,融入不了社會。

歧視問題在每個國家都很普遍。Ron神父*告訴我,澳洲的歧視問題很嚴重,被安置的緬甸難民在那裏有的沒歧視問題,但很多都受澳洲白人歧視。原因有幾個,一:他們雖有公民身份,但仍然是接受較低工資,與本地人「爭飯碗」。二:因為他們有溝通困難和難以融入,於是組織成自己的社區自我邊緣化,在權力宣示之下,他們受當地人歧視。

難民爭取到外地安置不多不少是因為想享受更大人身自由及安全。在混亂的緬甸,他們一是被種族清洗,一是沒自由,所以他們逃到泰國。但就算他們到了泰國也不代表安全,因為緬甸會派間諜進入難民社群套取消息甚至暗殺他們。 經濟難民比政治難民好,他們都可以回緬甸去因為只是經濟因素令他們離開,但政治難民就一輩子都回不了本國。但是一但緬甸間諜知道經濟難民從事返政府活動或和反政府組織(例如:KNU和KNLA)有聯系,他們都有機會被暗殺。所以他們都渴望到其他國家享受自由的空氣。可是緬甸間諜處處有,你以為外國自由廣闊,就是自由廣闊給間諜一容身之所。當間諜知道難民從事反政府活動,他們不會殺難民,但會通知軍政府,這些難民一輩子都不用發夢回得了緬甸(除非政府給換掉)。

一輩子留在外國享受較富庶及自由的生活,不好嗎?不是不好,只是他們絕大部份都愛緬甸土地,自己的家園。據學生所說,他們都希望到外國見識見識和上大學,因為外國大學比較有(思想及行動)自由,他們都想裝備自己回國爭取民主,獨立,自由。如果永遠回不了家園,運動就走不遠。

另外,家庭安置帶給嚴重代溝問題及推行不起改革。家庭安置包括一家大小共同遷居外國。家中的小孩因為年紀小,容易適認新文化,較易容入當地人的圈子及其文化中。這認同過程很多時候會洗去這些小孩對自己種俗的認同感,這情況跟自小遷往外地生活的香港人一樣,浸過鹹水後成為「竹昇」,變身黃皮的洋人。Ron神父透露,這情況對緬甸傳統架構造成一定威脅,一是因為因為文化差異,老一輩會和與當地文化同化了的小孩和青年產生磨擦,影響家庭關係。二是因為與當地文化同化了的小孩失去了本族文化承傳的能力。三是因為他們半緬半洋,產生身份認同問題,就像香港人很多時都分不清自己是中國還是英國人般。

小孩失去對本族的認同感減低了改革緬甸的熱誠。因為承傳不了本族文化,他們沒有對緬甸政府的憎恨,沒有爭取自由的意志。安置帶給他們較安全和自由的生活,但卻帶來沉重的代價。為了得到一個居民身份,不惜放棄靈魂,例如美國政府會要求男丁同意參與軍隊,到伊拉克打仗,才給他們身份。這不是被逼的,是簽過同意書才發生的。但又有幾多不希望搏一搏,在戰爭中留一命,勝過在緬甸活受罪?他們都要承受代價,但他們一點選擇自由也沒有。

安置資料:請參閱http://www.unhcr.org/cgi-bin/texis/vtx/home
難民資料:請參閱http://www.refugeesinternational.org/

*Mae La Camp內ALCC學校其中一個澳洲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