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苦獨傳書:吹響土地正義的號角─台灣農民為何夜宿凱道?

文/陳寧(苦勞網特約記者)〔獨媒致苦勞的傳書:京港拉扯下的七一遊行

連續兩年的7月,由台灣農村陣線所發起守護「土地正義」、夜宿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的行動,獲得了數千農民、青年學生以及一般市民的響應,也使得台灣社會漸漸開始重視優良農地受不當徵收危害、糧食安全等問題。

碰巧,就在今年7月16日台灣農村陣線與捍衛農鄉聯盟發起夜宿凱道前夕,香港71之前也出現了「土地正義聯盟」,並製作特刊於網上流傳,除了訴求菜園村迫遷事件對香港僅存農業聚落的侵害,也納入高房價、自然景觀遭私人財團開發破壞等議題。


(超過3千名農民、民眾與青年學生,不畏風雨,加入夜宿凱道,力抗圈地惡法的行列。攝影:陳寧)

在港台之間,看似不同的議題,卻在「土地正義」之中,找到了共通之處。究竟土地正義是什麼?台灣農民又為何要上凱道抗爭?將以本文作簡短的介紹。

從「發展」到「再生」

自1995年開始,台灣政府便透過修改《農發條例》,推動農地釋出,農地可不再限於農用,使得16萬公頃的農地變成工廠與建地。

接著,2000年政府又開放農地開放自由買賣,不需身為農民也可擁有農地,自此台灣農業產值在國民生產毛額中,不曾再超過2%。2002年,台灣加入WTO後,農地休耕面積年年增加,不少農民感嘆,「領休耕補償金,比耕種所能得到的收入還要多」。而台灣的糧食自給率,也一路從戰後曾經超過百分之百,跌到現今連續七年在30%邊緣徘徊。

在台灣長期以來「以農養工 」的思維下,農村總被視為走向工業化發展後,就可拋棄的一環,社會以及學界對於農業問題的討論也乏人問津。加上政府一連串有意識要「消滅農業」的政策,已經為台灣的糧食安全埋下一顆不定時炸彈。

2008年底,台灣立法院一讀通過《農村再生條例》。這項被民間團體稱為「滅農法案」的條文,促使一群關心農業問題的學者、律師、社運工作者組成「台灣農村陣線」,以反對《農再條例》為首要目標,並且於2009年7月舉行「夏耘農村訪調營隊」,希望透過營隊,吸引更多青年學子一同返/進鄉,關心台灣農業問題。

農陣成員除了不斷對公部門進行遊說,也實地到全台各地多處農村自辦說明會,說明《農再條例》可能帶來的問題(可參考這篇整理報導)。

看見浮濫土徵現象

第一屆的夏耘訪調營隊之後,幾位學員在彰化縣二林鎮踏查時,無意發現了因為中科四期開發案,而面臨強制徵收的「相思寮」聚落,隨後便組成相思寮後援會,協助居民自救、對抗不當土地徵收。

當時,預計由友達光電進駐設置十代晶圓廠的中科四期開發案,正在環評程序,由於園區的廢水排放可能污染彰化沿海、影響當地養殖業者的生計,因此也有不少沿海漁民出面抗爭。相思寮居民因此和這群漁民產生了一些連結,但最主要的聲援,仍然來自台灣農村陣線。

而當農陣成員開始接觸相思寮徵收案之後,他們也漸漸發掘,其實台灣各地都有和相思寮一樣,因為需要大量土地的大型開發案,正面臨強制徵收的農村。2010年1月,農陣在台北縣土城舉行了「農地保護與土地徵收經驗交流座談會」,來自新竹二重埔、苗栗竹南大埔、彰化相思寮,以及土城當地居民等受到土地徵收所苦的居民,首次同聚一堂,分享彼此的經驗。

夜宿凱道 新力量的集結

2010年3月,立法院開始新的會期,《農再條例》草案被排入優先議程,農陣除了加緊遊說腳步,同時也開始接觸更多的農地徵收點,協助、組織這些農民。

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就在2010年6月9日,苗栗縣政府派遣怪手,將竹南大埔當地反對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徵收案的當地居民,已經即將收成的稻田挖毀。當地居民以及公民記者第一時間拍下的影片,立刻在網路上大為流傳,引發輿論抨擊,加上各大媒體爭相報導,使得大埔毀田事件瞬間成為了全國性議題。

大埔事件之後,農陣全力投入聲援工作,並且在7月舉行夏耘營隊前夕,與各地反徵收自救會的農民代表,決定於7月17日發起夜宿凱道,反對土地浮濫徵收的行動。

但就在此時,立法院卻在7月13、14日的臨時會中,將《農再條例》挾帶入議程。由於民進黨黨團為了抗議國民黨將ECFA條文逕付二讀,決定退出臨時會,不再與其協商任何法案,包括《農村再生條例》在內的數部爭議性法案,就此被包裹在ECFA爭議下,挾帶過關。

對於這突如其來的變化,農陣成員雖然感到憤怒,卻已經無法改變既成的事實。但這一年多的時間裡,農陣為了反對《農再條例》以及浮濫土地徵收,仍然在各地累積了不少的動員能量,也成功的讓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投入關注農村、環境議題的行列。

尤其在2011年幾場反國光石化戰役中,積極於校園進行串聯,同時發揮創意宣傳反國光石化理念的「全國青年反國光石化聯盟」,最初的幾位成員,便是參加了農陣所舉行的第二屆夏耘營隊後,前往國光石化預定地─彰化縣芳苑、大城鄉進行訪調的小組成員。

秧苗已成金黃「凱稻」

《農再條例》於立法院強行通過後,農陣的工作重心便全數投入組織台灣各地的農地徵收區域,2010年夜宿凱道行動後,各地自救會的農民組成了「捍衛農鄉聯盟」而由學者、律師與法律系學生組成的《土地徵收條例》修法小組,也開始積極運作、遊說。

雖然在一連串的抗爭後,行政院長接見了苗栗大埔、彰化相思寮的住戶代表,但政府始終只想要解決個案,卻不肯正視土地徵收問題吞噬優良農地的現象。政府所主導的協商,犧牲了大埔、相思寮個案中的散戶,而民間版《土徵條例》草案,更是遲遲未能獲得政府青睞。

眼看土地浮濫徵收問題越演越烈,新竹的二重埔、三重埔以及璞玉計畫等地居民也不斷接到徵收公文,捍衛農鄉聯盟的成員因而提議,於今年再次「重返凱道」,以反對「圈地惡法」、「反對搶奪農業用水資源」為主要訴求。

去年夜宿凱道行動隔天,農陣成員將一大片青翠秧苗,鋪在凱道上,並將這批秧苗送到高雄美濃,以及彰化縣溪州鄉─作家吳音寧的故鄉,在這兩地種下,並於11月收割「凱稻」,在稻田中割出「土地正義」四個大字。

今年,重返凱道的農民,則於總統府前曬起金黃稻穀,希望他們所做的一切,能夠讓執政者看見,了解農民的心聲。


(今年,農民在凱道上曬穀,希望讓政府了解他們的心聲。攝影:陳寧)

土地正義的意義

在台灣的歷史上,以農民為主體的群眾運動並不多。在日本殖民台灣的1920年代,曾經出現蔗農、以及其他佃農所組成的「台灣農民組合」;接著,1980年代末期,面對台灣即將加入GATT、WTO貿易協定,在美國強勢要求台灣開放進口農產品的情況下,也迫使台灣農民走上街頭抗爭,最後演變成大規模「520農運」流血事件。

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的成立,雖然不全然是農民的組織,但隨著時間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與非農民,包括學者、NGO工作者以及青年學生,也慢慢的被捲入這一場現代的農村/農業運動之中,希望能在全球開始面對氣候變遷、糧食危機衝擊的環境下,為台灣的未來找尋一條道路。

「土地正義」這四個字,對不同的人來說,也許可以產生不同的意義。

對農民來說,所追求的是社會分配的正義,財團與政府不應再繼續從農村、農民的手中,搶奪土地,做為開發、炒地皮的工具。對年輕世代的「農青」來說,追求的則是世代的正義,他們的前輩,已經壟斷台灣的發展途徑太久,當土地被掠奪、環境被污染,年輕人希望能夠有決定自己未來的機會。

雖然在農民再次重返凱道之後,民間團體所訴求的《土徵條例》修法,並未得到政府的善意回應。但可以期待的是,在台灣,發生在都市青年與鄉村農民之間的連結,這股社會運動的新力量,仍然持續進行、成長著。


(去年7月16日夜宿凱道行動後,農民將搬上凱道抗議的秧苗,在美濃種下,並且將長成的稻穗割出了土地正義四個大字。攝影: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