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蘇格蘭如何落入獨派囊中?

儘管蘇格蘭佔了不列顛島面積的32%,但蘇格蘭人口只佔全英的8%。相應地,儘管一人一票冇篩選,但在倫敦的國會六百多個議席中,僅有59席代表蘇格蘭。

這條數一攤開來,選舉政治的必然邏輯,大黨只能是放棄蘇格蘭。站在政黨政治的角度,兩個主要大黨都沒有把蘇格蘭看成主戰場:工黨的票倉主要是人口密集的英格蘭城市議席,保守黨則是靠中南部英格蘭的農村議席。

前文提過,蘇格蘭更傾向於社會民主主義,更喜歡強有力的財富再分配,這與英格蘭南部民眾的意識形態完全相反。但英南人口密集、席位較多,政黨在寫政綱時,自然會優考慮英南口味,當覺得難以協調時,工黨有時會拆開全國路線與蘇格蘭路線,保守黨就乾脆索性放軟手腳,棄守蘇格蘭。最近二、三十年的各場英國國會大選,蘇格蘭都會出現上面這場地圖的情況——只有一兩格是藍色的,蘇格蘭不喜歡保守黨,保守黨乾脆也不管蘇格蘭人有何訴求。想到在香港,民建聯也不至於要放棄新界東,就能體會蘇格蘭人為何覺得保守黨極不尊重他們了。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英國左右翼意識形態激烈交鋒的時代。如果把當時兩個陣營的主要票倉作比對,可發現蘇格蘭乃左翼大本營。後來戴卓爾夫人上臺,強推私有化、猛烈打擊工會,自然令蘇格蘭人深惡痛絕。正是由此開始,保守黨在蘇格蘭一蹶不振、議席大幅下跌。工黨則在八、九十年代坐穩了蘇格蘭第一大黨地位。1997年,新工黨的貝理雅(Blair是一個蘇姓,儘管他血統上並非蘇人)上臺,他兌現政綱承諾,推行權力下放政策,讓蘇格蘭人公投建立國會。蘇格蘭國會在1999年正式建立。不過倫敦留了一手:129個蘇國會議席,僅73個單議席單票制,59個是比例代表制。有人說,這本為了避免蘇國黨成為第一大黨,但結果卻事與願違。這一條,香港人看到,應該會深有感觸。

不過,蘇格蘭人好快發現,貝理雅「明左實右」(indicate left, turn right,亦即打左燈轉右)。保守黨同工黨,先後令蘇格蘭失望,均無法滿足蘇人希望在社會制度上更接近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願望,世紀之交出現的這個廣闊的政治無人區,正好被一直等待時機的蘇格蘭國家黨看中,乘勢闖入。尤幸蘇人有全英國會與蘇國會兩個大選可以投票,於是從本世紀初開始,蘇格蘭人在投票中經常兩條腿走路:全英投工黨,蘇格蘭投蘇國黨。這當中的原因,好有趣,又與香港選民在立法會選舉及區議會選舉中表現出來的差異類似。

總之,蘇格蘭人覺得全英事務既然工黨已經代言,本土事務可以讓蘇國黨處理,以在政治上利益最大化;工黨的蘇格蘭政治人材,則因為可以有兩種選擇,更多去了爭全英議席,留下來爭本土議席的鮮有猛將。結果,就是蘇格蘭工黨不斷把本土議席拱手送給蘇國黨,然後加上比例代表制的存在,蘇國黨在過去十幾年,逐漸取代工黨成為了蘇格蘭國會的第一大黨,成為執政黨。

當在愛丁堡的執政黨地位得以奠定,蘇國黨的第一件事就是實踐政綱承諾,提出獨立公投。

回望蘇國黨與蘇公投的出現,一切當然是民主的結果,但也與執政階層長期罔顧少數派訴求息息相關。在此之間,值得北京反省的地方,遠比值得香港人思考的地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