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故事:《香港早期的葡萄牙人》

香港故事:《香港早期的葡萄牙人》

去澳門,如果不想逛賭場,大可去觀看葡萄牙建築,感受葡國文化。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在香港感受葡國歷史文化?其實,葡萄牙人曾經三次,大批來到香港發展,留下不少重要建築。這些建築大家就算無看過,都會聽過他們大名。可惜的是,香港歷史少講,葡國人亦無提,這些有趣的歷史就慢慢消失在繁囂的社區中。


16世紀的屯門海戰,竟然由明朝軍隊取勝。

首先要說的是,葡萄牙人一開始目標就是香港,不是澳門,更曾在1517年佔領屯門!後來,明朝與葡萄牙軍隊在1522及1523年於屯門海面交戰,葡萄牙大敗而回,只好退而其次,在1557年租借澳門,正式定居。後來1842年香港開埠,當時在澳門的英國駐華商會辦事處搬至香港,其中有一部份是葡國人,成為第一批來港的葡萄牙人。


從地圖可見,葡萄牙人曾經過印度、馬六甲、印尼、孟加拉,故葡萄牙人精通多國語言。

由於葡萄牙人在16世紀已在亞洲,到香港開埠時已生活了三個世紀,落地生根,後代精於當地語言。由於當時華人不懂英文,英人不懂亞洲國家的語言,於是葡萄牙人就甚為吃香,所以早期葡萄人在香港大部份都是做翻譯文員,翻譯中英文、馬拉語、印度語、孟加拉語等等,可說是香港及英國之間的管治橋樑。可是,葡萄牙人這個優勢亦成為缺點。因為這批葡萄牙人已是「亞洲化」,英國不視之為歐洲葡萄牙人,所以香港葡萄牙人一直都不能登上政府最高層,地位高於華人,低於當時居港的英、法及德人。


1992年前,舊葡京前面有廣場,上面放了亞馬留的銅像。


1960年代的銅像,亞馬留是獨臂將軍,後來成為第一任葡督。

本來香港葡人不算多,但經過「亞馬留事件」及「甲戍風災」後,大量葡人就遷到香港。亞馬留是澳門第一任總督,曾趕走澳門的海關及官員,取得澳門的統治權,葡萄牙政府視之為英雄。不過,在1849 亞馬留被村民刺殺,澳門政情大亂;至於1874年「甲戍風災」,幾乎摧毀整個澳門,死了5000人,是全市1/3人。兩件事件發生後,葡人覺得澳門滿目瘡痍,就轉到香港發展,在1880年代,全港大概有1700多個葡人。


堅道的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就是由葡萄牙出資興建

在19世紀末,葡萄牙人在中環近山圾的地方居住,大概是堅道至卑利街一帶。葡萄牙人一出世就要領洗成為天主教徒,假日要做禮拜,所以他們興建了很多教堂,方便自己崇拜天主,如堅道的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另外,葡萄牙與其他民族如猶太人、波斯人不同,他們視香港為家,於是小孩比其他族群多。所以,堅道一帶很多歷史悠久的名校,都是葡萄牙出資興建,如聖約瑟書院(早期在堅道9號)、嘉諾撤聖心書院等。


1901年 聖約瑟書院,早期位於堅道,二戰後搬到堅尼地道


早期在堅道的嘉諾撤聖心書院,今日已搬到薄扶林。

去到20世紀初,葡萄牙人開始居住並發展九龍,特別是尖東及太子道西一帶,如加連威老道、諾士佛台、金巴利道等等。因此他們需要更多的學校及教堂,今日見到尖東的玫瑰堂及附近的聖瑪利書院,都是葡萄牙人出資興建。至於太子道西一帶,當時有一座小山,叫「加多利山」(今日仍有加多利大廈),環境非常優美,是庭園式大宅,有錢的葡萄牙人最愛居住。於是,他們在附近出資興建教堂及學校,所以我們就今日見到瑪利諾書院、喇沙書院及聖德肋撒堂。


九龍玫瑰堂,象徵了過往葡萄牙居住尖東的歷史

在加多利山居住的葡國名人,一定要提布力架(José Pedro Braga) ,在上世紀30年代,布力架可說是葡國人龍頭。他初初只是路透社派香港的記者,後來自組公司,生意愈做愈大,曾經做過中華電力的主席及董事,在1929年做到立法會葡藉議員及非官守議員。布力架曾開創香港新的政治局面,規定立法局最少有一位葡國人擔任非官守議員,大大提高葡國人地位,直到1985年才取消這個規定。今日在窩打老道中電附近,還有一條「布力架街」去紀念他。


布力架先生,他開創香港政壇新局面

在政治層面而言,由於他們不是純種歐洲人,發展不算太好。不過,由於他們視香港為家,今天見到幾乎過百年的天主教學校及教堂,都與葡萄牙人大有關係。這些過百年的學校,今日紛紛都成了香港名校,培育出一批批名人。只是不知道這些名校生心中,有沒有出現過「葡萄牙」這三個字?


香港人心中的葡萄牙

原文刊在此

阿群帶路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