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建築五點(本地樓盤版)

現代主義建築鼻祖柯比意(Le Corbusier),在1927年寫下「建築五點」,總結了五項現代建築的基本原素:1)將建築物從地面架空的柱群(pilotis)、2)自由平面、3)自由立面、4)橫向窗帶,及5)屋頂花園。其陳論平實簡單,背後的核心思想,正是「不談形式、只講機能」的理性精神。

到了今日後現代的香港,高樓大廈四處林立,亦產生出一套獨特的建築語言。筆者忽發奇想,冒著被人譏為「狗尾續貂」之虞,也想試試寫下本地版的「建築五點」,以整合對香港新型樓盤的一些觀察。

01. 鉸剪梯 (Scissors Staircase)
「五點」中能居首位的,當然是本地建築的獨有精髓了。連早前香港建築師學會遠赴威尼斯參加國際建築雙年展,也要帶將它上一條,並加鹽加醋地說那是可上溯唐代、用於今日的建築語言,是「香港超高密度生活」中一種「富有情感回憶的空間經歷」。(註: 括號內句子摘自展覽文章,下同。)

說清楚一點,鉸剪梯其實就是普通的走火逃生樓梯,不過因為要節省空間,才以兩條為一組,如剪刀般交疊,總是一左一右、一前一後的互不相通,間隔地通往雙數層的前座、單數層的後座。

這設計本是寸金尺土的環境產物,目的為減少樓梯的佔據面積,以增加建築物的「實用率」和「可賣度」,是「炒盡主義」(即用盡每分可建面積的本地業界精神)當道下的小聰明表現。

難得參展的建築師們可以將這條梯包裝成藝術雕塑,「猶如DNA雙螺旋分子結構般旋轉扭動」,「使行走於不同樓梯的人只可互聞其聲,卻永不能相見」,叫銅臭味也溢發出詩意來。

02. 窗台 (Bay Window)
說起窗台香港人便份外有親切感。這種突出於建築物外牆的半室內空間,原本是英國維多利亞式建築的建築詞彙,給借用到香港土地來,竟被扭曲成瘋狂的、病態的都市癌腫,不可收拾地在所有大小住宅立面上蔓延。

窗台設計的惡名早已昭彰:時至今日,它不但失去當初採光和通風的原意,而且因為被過於濫用,就連純粹的外牆裝飾件也算不上,無論在功能上或美學上都對整體建築構成損害。

但建築師們還是不厭其煩地為自己的設計加上窗台,有時連平面草圖也尚未落實,便已產生出「窗台夾縫之間可以安裝分體式冷氣機」的偉大構想。始作俑者,在於政府的建築物條例:原來窗台面積可以不算在「建築面積」之內(GFA unaccountable),卻能被當為「實用面積」賣給市民。這對誓要炒盡每分地皮價值的地產商來說,自然是難得的取利空檔,建築師們亦唯有委曲遵從了。

幸好博大精深的民間智慧早有對策,大眾運用空間的能力亦不可小觀:面對食之無味的窗台,有人會將它拼成睡床的一部份(但床身卻是明顯地過高),以期令狹小的臥室變得寬闊一點;也有人將它改為書桌、雜物架,甚至索性用木板把玻璃封了,當成衣櫥使用 - 只不知看到這種另類創意,建築師們又會作何感想?

03. 鑽石型平面 (Diamond Plan)
這種平面佈局已成了香港樓盤的經典之作。據說是在八十年代,由某大地產商發明的。一梯八伙的設計,圍繞中央的電梯間,單位以45度角對稱排列,剛好成為一個斜角十字型(即所謂的「鑽石型」);其好處是走廊短,「實用率」夠高,又可讓每個單位得到最寬廣的對外視野。要知道香港人買樓,除了夠實用、交通方便等條件外,有沒有「好景觀」,亦是衡量樓宇價值的重要因素。

到後來此佈局法也有了不少變種:可能是單位數目少一點,排列也不一定對稱,形狀不再是完美的鑽石型等,但「佔據最闊視野」這基本思維依然沒變。只不過近來的新建築物越佔越大,甚至幾幢相連,形成屏風式樓宇,倒叫城市的視野變得越來越窄而已。

04) 空中花園 (Sky Garden)
空中花園是在政府環保政策鼓勵下誕生的設計:只要滿足某幾項條件,樓宇中間的平台層便可以獲得豁免,不計算入建築面積之內。這主意原本是挺好的,試想如果有一片綠意在香港這石屎森林的上空穿梭,無論對視覺感受或空氣質素而言也是件美事。只可惜現實裡的空中花園大都虛有其名,花槽裡零零落落地放幾棵半死不活的枯黃植物,實在很難當得起「花園」這名號。

其實就今天的栽種技術而高,要在水泥板上植大樹已不是幻想,「伸延的樹根會破壞混凝土結構」只是個推搪的謊言。你或許會問,興建名不符實的空中花園對地產商而言有什麼利益?除了宣傳的噱頭,另一個誘因就是:樓高近十米的水泥平台可以「托高」其上的住宅單位 - 香港人都知道高層的單位較低層的呎價更高,減去可能因此而稍稍增加的結構成本,對地產商來說仍是除笨有精的。

不難想像,從此香港樓宇將會變得更高,石屎森林的爪牙亦會伸得更遠。

05) 無個性立面 (Indistinguishable Façade)
香港樓盤的最後一項特點,就是沒有特點。按上文的公式設計,將鑽石型平面堆疊起來,中間雜以架空平台,立面上再貼一堆密麻麻的窗台,餘下可供營造的空間本就不多;再加上本地市場對建築物外牆物料的選擇有一種奇怪的成見,便使得各個大小、檔次不盡相同的樓盤竟呈現出幾乎一樣的面貌來。

這成見就是近地面的外牆要裝掛天然石,因為這樣才夠「豪」;較遠、看得不大清楚的地方則貼「二四吋磚」 - 那是釉面磚的一種,其優點是價錢便宜,常見於市政局公廁的牆身,但也同樣用於價值幾千萬的豪宅外牆上。(家住摩天豪宅的你現在可以探頭到窗外,看看此項「特點」是否言中。)

當然,到最後我們仍有屋頂的裝飾件(俗稱「飛機翼」)可以自由設計,還能用古典建築的立柱和山牆來裝飾天台電梯機房,在「個性」一項上總算取回點分數。

小結
如果說柯比意的「建築五點」揭示的是機械主義的理性和效率,那麼香港樓盤的新五點,顯露的便是本地建築市場的反智與短視。前者講求的效率是「功能的效率」(functional efficiency),後者雖然也談效率,卻是「經濟的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而且還是以地產商的利益為本的,片面的經濟效率。

其實本地從來不乏富創意的建築師,卻在高地價政策下,被地產商主導的業界環境扼殺了發揮的機會。結果設計出來的建築成品總是千篇一律,大眾市民不知道自己還有其他選擇,對不同樓盤的印象,大概也只停留在什麼環球小姐替哪個廣告當過代言人的地步。看著香港一天一天變得醜陋、庸俗,實在是很悲哀的事情。

2007/01/03
2007/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