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戴希立:教育發展的「正」「負」因素

文: 戴希立

教育改革的議題從來都是牽動着萬千家長的心,觸動着數十萬學童的命運,故此也成為傳媒關注的重點,和政黨必爭之地。當新的特首上任後,有關的教育團體一定會趁機提出新議程,爭取自身的權益,或推銷本身的理念。

目前教改的爭論仍未休止,很多社會人士仍感到政策仍未穩定下來。但細心評估,就不難發現教育的局面正轉向穩定,三個正面因素正在形成。

首先,香港經濟持續好轉,試想回歸七年經濟低迷仍能支持教育投資的增長,故此在○九年「三三四」學制未實行前,這幾年教育財政理應可以平衡。第二、大部分教改議程已經落實,目前只剩下教學語言政策和升中派位辦法還在諮詢階段。從「三三四」學制的討論,可以看見教育界和公眾均支持改革,不過希望步伐不要太快,配套措施要較為完善和政策不要反覆。故此今後數年,改革將會進入鞏固和落實。第三、在眾多政府領導班子當中,掌管教育的政府機關和諮詢架構是最早進行改革,配合最緊密和實力最強的。

「李羅王」組成鐵三角

回歸初期,教育諮詢組織已進行精簡架構和教育署進行重組;問責制出現後,教育部門率先進行局署合一,而羅太更歷任署長、局長和常任秘書長等位置超過七年,有利政策推行的延續性。

李國章局長以其熟悉大學發展的專長和硬朗的作風,加上王䓪鳴教統會主席細密和熟練的協調技巧,這個鐵三角組合只要維持合作無間和取長補短,應可磨合成為政治任命問責官員、公務員和諮詢組織的合作典範,同時亦可繼續負起領導教育改革的重擔,及爭取民意的支持。

新的特首只要在未來兩年,維持對教育穩定的支持,放手讓局長和常任秘書長按「信封」內的財政承擔,適度地調整各個環節的撥款比例和政策的優先次序,使教育財政能更靈活地配合各項改革和準備「三三四」的學制改革,整個教育環境應會逐漸趨向穩定,從改革步向發展。

教學語言與縮班成考驗

不過未來兩年教育發展仍有三個隱憂需要過渡期政府小心把「地雷」拆掉。第一是有關教學語言政策的拍板。教學語言政策既是教育問題,又涉及政治及經濟;不同持份者有不同的利益和期望,希望雙贏方案的出現,基本上是緣木求魚。而任何政策的調整,都會觸及某些人的利益而進一步觸動社會的神經。這真正考驗政府的政策智慧和政治技巧。

第二個政府要面對的難題是學童下降,及由此而引起的「殺校」、「縮班」、教師職業保障,以及政黨聯手提出的「小班教學」要求。政府雖然已施渾身解數,推出最低開班人數、提早退休計畫、二人一職、彈性增加人手配合教改等一系列措施,但畢竟學童人數下降已形成長期軌迹,教育界的焦慮始終揮之不去。

團體與政黨搞聯合對抗

第三是由於政府近年推行教改,無可避免地觸動了教育界內部不同團體的利益,而政黨出於「為民請命」的本能,自然趁機挾民意與政府對抗。過去政府善用諮詢架構凝聚民意及吸納精英,因而政黨被逼靠邊站,今天反而出現民間團體靠攏政黨與政府對抗,使政府陷於被動和孤軍作戰。政府除了與政黨討價還價外,可有決心與專業和民間結盟?爭取推行政策的主動權?

上述三個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算教育形勢好轉,也可能隨時會爆發亂子。政府不宜掉以輕心。

戴希立教育統籌委員會委員及中學校長

星島日報
200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