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政府威威,地霸之圍——認真解籤 不要宣傳

編按:年初二鄉議局主席為香港求籤這個傳統,其實一點不「傳」。本來這支籤不是鄉議局主席代勞的,而是民政事務局局長。然在2003年,時任局長的何志平求得下籤,同年有沙士爆發兼七一大遊行,於是便漸漸改由劉皇發「頂硬上」。本來這項傳統也不甚了了,但所謂的天怒人怨,兩者往往是連結起來,當民怨極大的時候,這些「天意」便相當敏感。所謂的「專業」解籤師傅,也不得不曲解天意,迎合權貴。2009年,劉皇發在當年再得下籤,籤文為「君不須防人不肖,眼前鬼卒皆為妖。秦王徒把長城築,禍去禍來因自招。」解籤師傅竟謂「籤文本身並沒有好壞吉凶之分,但本港現時受外圍經濟環境所影響,幸香港人拼搏,而且香港地靈人傑,只要大家審慎樂觀面對,社會和諧團結以集結力量,帶來轉機,到下半年則各行各業一定可以轉趨繁榮,百業興旺」。今年發叔求得中簽「威人威威不是威,只當著力有箴規,白登曾起高皇閣,終被張良守舊圍」,師傅再次發功,「香港運程不是好又不是不好,但只要商家和工人合力創造商機和條件,一定會渡過難關……香港不用害怕,因為有祖國支持。」這已不再是簡單的愚民了,而是赤裸裸的宣示誰才是主人,誰才是真正要屈膝求拜的人。本文作者要求不高,只是希望能拋少少書包,認真看待這支籤文。

年初二為香港來年運勢求籤彷彿成了慣例。至於籤文所說的道理和歷史典故,信者自然說是神明顯靈指引香港,不信者亦可以史為鑑,作為參考。然而以所謂唱好香港之心,強調所謂和諧繁榮的主題,說甚麼「商人工人合作」,那就不是解籤而只是宣傳。而單看籤文的一言半句下斷言,還要望文生義,一見「規」即聯想到規矩,更是忽視籤文所說的歷史典故的意義。一段籤文往往是透過歷史故事帶出所說的道理。理解籤文,應先參看其歷史故事,進而反思籤文所說的道理,才可反思香港的現狀。

今年劉皇發為香港所求的籤文「威人威威不是威,只當著力有箴規,白登曾起高皇閣,終被張良守舊圍」,附註四句解釋為凡事守舊,求財遂意,自身得運,婚姻不合。這段籤文所說的,是漢高祖白登之圍的典故。先看首兩句,威人威威不是威,「威人」是有權威的人。「威威」,前一個威字是動詞,後一個威是名詞,可解為炫耀其自身之威。「不是威」,有權威的人作威作福,炫耀自己虛假的威勢之謂也。只當著力有箴規,「箴規」並不應解作規律,箴者,勸告規誡。箴規是規諫勸戒而非舊有的規則。單從此兩句來看,即已暗喻政府官員需放下身段架子,真正聽取市民的意見,而非打造主流民意。更不能動輒搬出車毀人亡之類恐嚇市民。

至於「白登曾起高皇閣,終被張良守舊圍」兩句所說的是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劉邦在打天下時,最信任張良的規諫。可是得天下後,張良害怕功高震主,招劉邦猜忌,因此拒絕劉邦的封賞,執意求去。漢初三傑之中,蕭何晚年自毀名聲,韓信被劉邦所殺,唯有張良由於離開而保全名聲性命。然而劉邦建立漢朝後,曾與匈奴發生戰爭。當時劉邦在多次大勝匈奴後,既輕敵,也不聽群臣規勸,終於被匈奴設伏,被圍於白登山,使漢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不能相救。圍困七日七夜後,才得以脫險。此後劉邦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把公主嫁往匈奴,又每年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以換得和平。這段籤文的意思當謂,劉邦統一天下以後,自以為了不起,打壓誅殺功臣,一意孤行,終致有白登被圍七日之事。因此為人不應自以為有權威就一意孤行,應當一如以往,聽取諫言。引申於現狀,則是當權者不能以為自己有甚麼權威,甚麼祖國支撐之類,漠視各種意見,一意孤行。所謂既「守舊」,乃在於此。

再進一步而言,白登之圍是匈奴入侵漢王朝。為甚麼自古以來我們視匈奴侵漢為一大威脅,這不單是站在民族主義的立場,認為非我族類佔領我國是一大民族恥辱,更因為蠻族威脅文明。即便是同一民族,不尊重人民基本權利、尊嚴和財產,不尊重普世價值的,又與蠻族何別?而我們已經可以清晰看見北方之野蠻政權及其各種拆遷監禁、漠視人權法制如何慢慢入侵以公平完善的法制自詡的香港。如果白登之圍象徵的,是中國大陸各種拆遷的手段,各種對人民基本權利和尊嚴的侵犯的習慣,漸漸入侵香港,則這支靈籤所指的,正正是香港的官員需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和架子,聆聽各種規勸和諫言。而所謂的守舊,也絕非守地產霸權之舊,而是堅守回歸前對人權的基本尊重和法治等等的舊有香港價值的舊。

作者:Lestsariel

圖片為編輯所加,來源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