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東漢黨錮之禍

東漢黨錮之禍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所謂「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是指桓、靈二帝時宦官貪腐,弄得朝政敗壞,因此引起朝外朝內有德有望的太學生、士人及外戚一黨激烈批評,紛起要求懲治貪腐官員,並要求革除宦官參政,但皇帝寵信宦官,公元166年桓帝時便發生了第一次黨錮之禍,多名大臣被罷官,公元168年靈帝時更派軍隊鎮壓反對派的領袖,並以謀反的罪名下令捕殺百餘黨人,各地陸續被逮捕、殺死、流徙、囚禁的士人亦達到六、七百名,即使未被處死亦糟[禁錮終身](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敢於上書要求平反的官員皆被罷官或處死,公元176年甚至下令凡是黨人門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罷免,禁錮終身,並牽連五族。

直至公元184年出現全國性民變黃巾之亂,靈帝為免黨人與黃巾一同作亂,遂於大赦天下,免除了親屬關係與黨人在小功以外者的禁錮,但要到公元189年軍閥袁紹諸殺宦官、董卓率軍入京奪權後,派使者弔祭陳蕃、竇武等人才算正式為黨錮之禍的黨人平反(這可能是董卓唯一做過的好事),由黨錮到平反時隔22年,但至此東漢政權己名存實亡,實權已落在軍閥手中,為日後東漢滅亡後三國時代展開序幕。

《出師表》早已為香港中學時學生的指定範文,幾為所有香港人通繞,治本之源仍在吏治清明:「親賢臣,遠小人」,對有才能、有人望且清廉的"賢臣"士加以信任及重用,對於只懂媚上、貪贓枉法的"小人"則應疏遠及懲治,否則可能會像宋朝或清朝一樣,即使有變法改革了經濟及科技,吏治不改,仍免不了亡於外敵或內亂。

參考資料:

諸葛亮《出師表》 - 香港教育局

黨錮之禍 - 維基百科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