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比西方歌劇更震撼的中國歌劇

比西方歌劇更震撼的中國歌劇

每年在香港上演的歌劇不多,而且多以名家的經典劇目為主。只有在大型藝術節中,香港觀眾才能欣賞到華格納、布烈頓等作曲家的作品。因此,原創歌劇《趙氏孤兒》能在3月來港上演,讓港人一窺國家大劇院的水準,實屬罕見。

三幕大型原創歌劇《趙氏孤兒》的故事取材自同名劇本,它本為元朝雜劇,內容講述在春秋時期,晉國老臣趙盾力勸晉靈公不要欺壓平民,奸臣屠岸賈趁機射殺趙盾,更下令誅殺趙家三百餘人。莊姬公主把趙氏孤兒托付給醫生程嬰,程嬰初以平民不能擔大任為由婉拒,其後公主自絞而亡,程嬰許下諾言,決意救出孤兒。程嬰把孤兒放進藥箱,卻被將軍韓厥發現,但他被程嬰的義行所感動,把程嬰放行,更以死逃避屠岸賈的追問。屠岸賈隨後下令殺絕全城嬰孩,程嬰與朋友公孫杵臼商議後,決定由公孫杵臼抱走程嬰的兒子頂罪,屠岸賈則把假程嬰之子收為養子,而程嬰落得一個賣友求榮的污名。十八年後,程嬰向長大成人的趙氏孤兒趙武道出真相。最後趙武手刃屠岸賈報仇,程嬰終能完成諾言。

《趙氏孤兒》在2011年在北京首演,半年內重演了兩次,今次是首度在北京以外地區上演。該劇由雷蕾作曲,鄒靜之編劇,是二人繼另一齣原創歌劇《西施》後再度合作。導演陳薪伊在上年已曾來港執導原創歌劇《中山逸仙》。指揮呂嘉率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和合唱團表演,並由袁晨野、莫華倫、梁寧等全華人歌手擔綱演出,他們在此之前均曾參與過《趙氏孤兒》的演出。

各方面俱佳的新歌劇
陳薪伊活用大量大型的佈景及能移動的小舞台,其中一直放在台上的大斜台的運用尤為出色。該大斜台為舞台加添深(遠)和淺(近)及高和低的維度,給導演更多的空間發揮,豐富戲劇效果。例如陳薪伊安排趙盾及公孫杵臼都在斜台的上方被殺,此舉除了能突出他們的死亡,亦能營造一種「英雄式」死亡的氣勢。而且斜台能按情況分拆開來,製造出通道、界線、坑等,增加舞台的變化。

陳薪伊在場刊的導演的話中表示,「世界是混沌的,但正義與邪惡卻涇渭分明」,因此她著力地把這個概念呈現於舞台上。如在第二幕第一場中,她安排韓厥在能旋轉的門前自殺,程嬰則在門後跪拜,此際一道白光投射在他們身上,同時,她安排手執長劍的屠岸賈在另一邊張牙舞爪,把紅光射向他,這個構圖的形象鮮明,突出了善與惡的對比。

《趙氏孤兒》的音樂接近西方歌劇音樂,甚至有些像電影配樂,隨劇情的演進和角色心理的變化而出現起伏。像程嬰對自己竟想將趙氏遺孤棄之不顧而自責的時候,音樂的調性屬於小調,其後他決定救出遺孤時,音樂轉為大調,在高潮的地方樂隊停止奏樂,讓歌手清唱,顯出決志的感覺。

全劇的音樂相當激昂,對歌手的聲量的要求很高,歌聲給樂團聲蓋過的情況時而有之,不過整體來說歌手們的發揮出色,演技到位。當中飾演公孫杵臼的田浩江,低音洪量和渾厚,令人印象深刻。此外,飾演莊姬公主的么紅所唱的樂段難度很高,在高音區徘徊的同時又要維持柔弱的聲音,帶出憂傷的感覺。不過么紅對聲音的控制很好,演繹出色,沒有被難倒。

指揮呂嘉的身體動作不大,但指示清楚,在歌手演唱前都會指向他,給他們提示。管弦樂團在呂嘉的帶領下表現平穩。至於合唱團,各聲部的人數平均(13至18人不等),聲部之間的平衡很好,特別是在第一幕第二場的開始時,全男聲的合唱雄壯,氣勢十足。

當然《趙氏孤兒》在首演和創作上都有些瑕疵,例如序幕中的合唱不太齊整;有時樂隊的速度追不上歌手的速度;轉景所用的時間過長,而且發出過大的聲浪。有時歌手忽然要在一句樂句中唱出一連串歌詞,頗為突兀,與當時的劇情不配合;此劇亦缺乏如《弄神》的《善變的女人》這般琅琅上口的詠嘆調。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藝術體現
總的來說,歌劇《趙氏孤兒》是成功的,以劇力萬鈞來形容絕不為過,全劇的高潮是當趙武得知事實後決定去報仇,與程嬰道別時向他跪拜,並稱他父親,程嬰背負了十八年的污名終能在二人的相擁下得以洗脫,這段極為感人,觀眾亦感動到拍掌示好。

此劇的成功與劇本不無關係,與外國經典歌劇相比,《趙氏孤兒》少了談情說愛,取而代之的是一幕幕的犧牲:不論古今中外的藝術創作,死亡都是極度強烈的戲劇元素,能使《趙氏孤兒》帶出震撼人心的效果。此外創作者從中突顯了中國人所重的仁義,並在音樂中加入不同的中國元素如琵琶及民族曲調,實在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藝術體現。

《趙氏孤兒》是一個出色的創作,可惜首演當日雖然有很多花牌,也有一些媒體在採訪,但觀眾卻不多,畢竟這是一個新歌劇,對喜愛經典的聽眾來說吸引力不大,普通話演唱亦令一些外國觀眾卻步。可幸的是多了些年紀稍大的香港人進場,聽他們之間的言談,估計是受《趙氏孤兒》這個劇目吸引,可說是開拓了新觀眾群。

這反映了香港歌劇演出的窘境:新作品上演機會不多,觀乎近年的例子,2009年《詩人李白》、2010的《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及上年的《中山逸仙》,都是因東亞運、新視野藝術節及辛亥革命百週年之名才能上演,令香港人少了欣賞優良新作的機會,實在可惜。但願今次《趙氏孤兒》的成功能起鼓勵作用,使更多的新作能在港上演。筆者也衷心希望《趙氏孤兒》能在海外地區上演,宣揚這套富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歌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