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科技、教育、信貸 經濟發展硬道理

文:林行止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好像愈來愈亂,政治上的紛爭姑且勿論(大家只能寄望外交人員的努力,如果斡旋失敗引發核子戰爭,什麽都不必談),經濟則因美國和歐洲均如強弩之末,令人對前景無法樂觀。這種看法自有道理,可是,未來世界經濟之所寄已非「舊世界」,而應着眼於中國、印度甚至非洲的發展。世界銀行 ○四年發表的世界人口調查報告顯示,在○二年,發達的北美、歐洲等國家的人口,佔全球六十三億人口約百分之十五;至二○三○年,全球人口預期將達九十億,上述這些發達地區的人口佔有率降至百分之十,那意味地球上九成人生活在發展中國家。換句話說,只要有和平的環境,發展中國家未來的經濟增長,必然成為推動環球經濟欣欣向榮的主要動力。

筆者看好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活力,是基於下述的數項發靭於上世紀末現在已趨全球普及化的科技發明及創新意念,現在把它們來個綜論,除了希望讀者對世界經濟前景有更積極看法之外,投資者更不要錯失機會。

一、

科技發明令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寬頻及無線電話,進行遠距離學習、改進城鄉建設及透過電子貿易促進商貿活動。現在人手一機的無線電話,據倫敦商業學院兩位教授的估計,其對促進經濟的效用,發展中國家二倍於先進國家,這是他們比較過去只有先進國家才普及的「固網時代」的經濟發展得出的結論。手機的一項優點是不會受電力供應中斷的影響,因此那些電力供應不穩定的國家,可從手機的廣泛使用中得益。

目前全球大約有十五億個手機(比十一億八千五百萬個固網電話及七億個手提電腦多),世界銀行估計生活在手機範圍內的人口達四十億(約為人口總數百分之七十七)。手機的經濟功能在減低交易費用、擴拓貿易網絡、削減運輸費用和節省時間。

中國現在有三億三千三百多萬個手機(去年它們發出二千四百多億則短訊),數量驚人,但只有不足三成人口擁有手機,中國市場仍有很大發展潛質。不過,未來潛力最大的是非洲市場,業商已做好如何打進這個每日人均收入不足二美元的龐大市場─打進人均收入這樣低市場的先決條件是降低手機生產成本和零售價,業商的目標價是三十美元!

二、

每日人均收入二美元的市場,看似無大作為,但金融界出奇制勝,發起「低額融資運動」(microfinance或microlending movement),借貸而稱「運動」,可見首倡者有賺錢以外的使命。聯合國把今年定名為「低額信貸國際年」(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Microcredit),便是看到「低額融資運動」在發展中國家迅速發展而作出相應的配合。

「低額貸款」最成功的是孟加拉,該國已有二十年歷史的「農村銀行」(Grameen Bank, www.grameen-info.org),其創辦人認為「信貸也是人權」,首創三十美元免抵押的低額供款,以協助一窮二白的鄉鎮居民添購生產工具,成為自僱人士(做手藝或小販)。該行現在全國有一千三百間分行,貸款戶三百五十萬,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是女性(女性的信用比男性好數倍)。聯合國現在在各發展中地區推廣這項融資方法,其中一個成功例子是巴爾幹半島(見今年四月十八日《福伯氏》:〈從廢墟中重生〉)。總部設於馬尼拉的「基督徒改進資源中心」(Christian Transformation Resource Center, www.ctrc.cmed.org),亦致力於推動「小創業」(micro-enterprise)的工作,目的在令更多教徒有第一注資金「小本創業」。筆者不詳細介紹有關情況,必須指出的是,「低額融資」令手機在南亞、非洲和東歐窮國人人買得起而有無限生機。

三、

稅制學香港是近年世界稅制改革的潮流。學香港什麽呢?顯而易見,學香港的單一稅制及低稅率。那些歷來藉稅制「均分財富」令資本家面目不太醜陋的先進國家,現在要改革稅制,來自吃慣免費午餐者的阻力甚大,因此進度緩慢;但發展中國家尚未進入「福利社會」,人民基本上沒有通過稅制重新分配財富的觀念,改革稅制便能大刀闊斧而少有阻力,比如埃及去年把利得稅從百分之四十二減至二十;繼俄羅斯之後,東歐諸國亦紛紛減稅,羅馬尼亞今年把百分之二十八至四十的累進入息稅一刀切降為單一的百分之十六(今年一至五月稅入反增百分之十九點二)、波蘭已決定○八年起落實百分之十八的單一稅率……。稅務改革不但可節省大量追稅、查稅、檢舉、控告違稅法者的人手,而且令納稅人失去避稅、逃稅的誘因,同時提高工作意願,結果是就業人數及庫房收入增加。麥健時企管顧問公司去年一項業內調查,顯示八成跨國企業把「簡單稅制和低稅率」列為最重要的投資條件,稅務改革後必能吸引更多外國直接投資。

四、

減稅配合提高教育水平,以愛爾蘭的經驗,是經濟發展的關鍵!七月一日湯瑪斯.弗利曼在他的《紐約時報》專欄,指出愛爾蘭經濟發展之能成為「典範」,根本原因在於六十年代把免費教育擴至中學,大學生亦很易獲得政府「慷慨的津貼」;與此同時,「稅率降至低雙位數」,一方面吸引本地及海外投資,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另一方面令學生畢業後不必和過往一樣赴海外(包括英倫)工作。弗利曼對愛爾蘭的經濟成就大為驚歎─世界十大藥廠中有九家在該國設廠、二十大保健儀器公司有十六家在此設分公司,而十大電腦軟件設計公司中有七家在愛爾蘭開分支。這是教育普及即政府在人力資源投資上大收成效的顯例。

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發展中國家,目前俱致力於推動通過電腦網絡進行的遠距離教育,這不僅令這些國家慢慢會培養出大批掌握現代科技知識的「技工」,為經濟再上層樓打下穩固的基礎,亦為投資者創造了機會,那些生產令遠距離教育得以落實的電子產品的公司,投資者當然不宜錯過。

《信報財經新聞》

200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