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紅灣不拆:重估一切價值

紅灣不拆了,如在夢中,鄭家純幾天前還在說:「拆樓有乜唔好?」,我當時想,可以請鄭先生當嘉賓講者,講述資本主義空間邏輯:「創造性的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恒基地產的李兆基說得正好:「做生意就係咁」,不錯,資本主義就是這樣;他們突然決定不拆,你說沒有「上層」(北京?還是甚麼高人)政治壓力?打死我都不相信香港地產商良心發現,肯少收幾十億。

「創造性的破壞」是著名的城市研究者哈維(David Harvey)的名言,他的想法並不複雜:資本需要積累,需要佔用空間,例如建廠房或蓋大樓,改造適合資本發展的空間,城市很大程度上是這樣建造出來的;但是,資本投放在一個地方,便成為不動(或難動)的資本,然而,當代資本主義強調彈性,流動快,越來越需要變化多端,否則資本便貶值,利潤下降,這個矛盾如何化解?當然是要開天闢地,破壞大自然,以至不斷破壞原有建設,然後才能繼續建設,繼續積累。

所以,資本積累是一場又一場人文及自然環境的災難,香港以前叫這個為「繁榮」,因為填海,所以維多利亞港變窄,因為都市重建,所以有歷史及紀念價值的建築變少;九十年代的地產狂潮曾令香港人相信,要生活好,經濟要好,經濟好,地產市道要更好,地產成為香港社會及經濟的基礎、核心價值;個人而言,如何買樓置業兼發達,是人生夢想,地產商好像幫香港人實現夢想的英雄。

但九十年代末,香港地產開始疲弱,負資產早已令不少人夢醒兼發狂,開始質疑這個核心價值,紅灣半島事件向脆弱的價值及夢想再踐踏;香港人對地產利潤還可以置若罔聞,對上升的樓價還可以傻笑,但對簇新的七幢大樓要拆卸,實在已不能接受,由地產商主導的香港式發展主義霸權已土崩瓦解。

香港人需要重估自己的價值與夢想;財經界人士說,現在不拆是不好,阻礙自由市場,對不起,市民看不到,請問鄭先生在哪個自由市場取得紅灣半島?蓋大樓賺錢就是全民幸福?對不起,我們也看不到,一個廢墟,大量灰塵,實在不知幸福到哪裡去。

今天鄭先生不問拆樓有乜唔好,卻說不拆樓都幾好,我想到,最大的好處,是對地產商好,可以修補公眾形象,挽回一點破落的主導霸權,他們希望市民忘記這件事,忘記地產商見錢開眼的猙獰。

從今天起,香港人記性要好一點,記住紅灣半島是一根刺,一根觸動我們神經,使我們提防地產商,認清楚他們在香港幹甚麼,重仲一切價值;地產商曾堅持清拆紅灣半島,其實已摘下自己的光環,搗毀主流價值及鼓吹的夢想,還擁抱舊有價值,太落伍,擁抱地產商建造給我們的夢想,太貴太蠢太虛幻。

期望歷盡紅灣風暴的香港人,能創造新的社會價值與夢想,不再需要在「創造-破壞」的廢墟之上起行。

照片來自Horizon光影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