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編輯室週記:民主選舉不應只是一場技術競賽

區議會選舉,民主派敗北,建制派獲利,從此,香港的選舉多了很多種玩法。曾幾何時,親北京人士為了拖延香港民主普選的進度,經常引用境外的例子來恐嚇香港人,最常被引用的是台灣。他們說:「看!台灣的民主選舉,又有黑金政治,又引起族群分裂,普選會出現好多問題。」民主選舉有時候確會嚇倒很多人,然而,它本身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們只忙著把玩選舉技術,故意輕忽或忘了「民主」是什麼!

是的,代議政制這個三百多年前在西方誕生的政治制度,進入二十世紀,千瘡百孔。在美國,大財團透過龐大的選舉經費捐助及日常的國會遊說團,企圖左右從代議政制制度選出來的總統和國會議員的決定。在台灣,早年尤其顯注,政黨透過地方樁腳去買票,形成地方勢力長期壟斷地方行政系統;在菲律賓,雖然也是一人一票選總統,但貪污總統一個倒了,另一個又起來。還有俄羅斯,以普選之名,普京當完總統當總理,當完總理,明年又要重登總統大位。代議政制,確是千蒼百孔,民主的內涵被肆意掏空。然而,出了問題的,不完全是制度本身,而更重要的,是參與這個制度競逐的人。他們將代議政制中的普選,當作是一個遊戲,爭相競逐如何在這個遊戲內勝出,而不是將之視作建設民主社會的其中一個機制。

實踐代議政制,香港還是一個初生兒,面對風霜滿途,親北京人士對港人的忠告,未嘗無理。然而,眼下已經舉行的區議會選舉中,以及即將舉行的特首選舉委員會選舉,我們卻看到,熟練地把弄著代議政制遊戲的,不是其他人,卻偏偏是當天出言恐嚇者。近日,傳媒不斷揭發,與北京關係密切的政協,涉嫌以美孚的單位進行「種票」,又有中聯辦前官員,涉嫌隱暪前中方官員身份及政治聯繫,還有,媒體揭露,中聯辦極大可能在這次區議會選舉中,扮演操盤人的角色。從區議會選舉結果來看,很明顯,北京或親北京陣營,已經非常懂得玩代議政制中的選舉遊戲,不怕你一人一票,只怕你們懂得一人一票的真諦。

區議會結果出爐後,有媒體分析,親建制派在選舉中大勝,一來顯示他們已經獲得基層民眾的支持,二來,更有助促進北京對民主選舉的信任,因為他們也可以在一人一票中的選舉勝出。這個分析,對了一半,錯了一半。無疑,從區議會的選舉結果來看,北京陣營非常靈巧,雖然沒有多少次選舉實踐經歷,但一學就會,而且鋪天蓋地、無孔不入。是的,不用再怕了,範圍再廣、人數再多的一人一票選舉,已經沒有什麼可怕的了。然而,這個分析錯了什麼?它犯的錯,連泛民本身都會犯了。畢竟,我們不應將選舉當作一場遊戲,選舉不是一場遊戲,不是一場金錢和技術的較勁,它只是建設民主社會的其中一個機制和過程。在這個機制和過程裡,如果我們沒有構建好民主的內涵,甚至,是向著民主相反的方向走,那麼,這就真的只是一場遊戲而已。

區議會選舉後,泛民政黨紛紛舉行賽後檢討,有的自責沒有做好選登記,有的認為選前一刻沒有去催票是失敗原因,當然,不少泛民失敗者指出「資源不足」,以及對方「種票」導致敗北。是的,這些都可能是泛民在區議會選舉中失敗的原因。然而,這些年,多少次重大的政治經濟社會議題中,泛民跟建制派一樣,將普選當成是一場技術較勁,而不是將之視作一條通向民主的道路呢?

有關民主的理論太複雜,這裡不詳述,它當然不僅僅是「人民當家作主」,或是「採納多數人意見」如此簡單。但最基本的,在民主制度下進行選舉的理念,不應該只是為了得失考量的。過去數年,在多少個重大議題上,部分泛民主派是為了選舉考量而贊成或反對一些公共議題。最明顯的例子是領匯上市問題,當時的民主黨面對所謂的中產票源,投了贊成票,其惡果不再覆述!又或是,公民黨的大律師們,在選舉結果出爐後,備受黨內外壓力,尤其是黨內青壯派要出頭的壓力,在處理外傭爭取居留權問題上一再進退失據。這一些舉措,都似乎在告訴我們,一些泛民主派和親建制派有什麼差別呢?在面對民主普選時,你們都不是在玩同一項技術遊戲,而將理念擺放一邊嗎?

民主其中一個理念是建設人權和自由,那麼,我們撫心自問,在多年的政治活動中,泛民在這方面,又下了多少功夫?根據聯合國的兩個人權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的國際公約》,人權可分為五大類:公民權、政治權、經濟權、社會權和文化權。這裡,別的先不談,就只談談「經濟權」,其主要內涵是:「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他本人和家屬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準,包括食物、衣著、住房、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好了,從這方面的權利來看,在我們的「民主」進程中,又保障了多少?以 住房為例。住房問題困擾港人多年,近年變本加厲。在廣義的泛民主派中,雖然聽到保障住房權的聲音,但這些聲音非常微簿,更響亮的聲音是要求政府復建居屋,而不是大量增建公屋。須知道,以目前居屋的價格,動輒二、三百萬一個單位,即使一般市民有能力支付首期,還是要當二十五年的借貸房奴,才能脫身。這種要付出大代價才能換取的居所,與剝削市民住房權無疑。但為什麼這些泛民聲音不提倡大量興建公屋,並改善公屋的居住環境,讓大量居無定所,或是依然要支付昂貴租金租住私樓的普羅市民有一個安居之所?答案是:如果大量興建公屋,有可能導致樓價下降,樓價下降,雖然對還沒有房產的市民有利,但對於已經多個單位,除了自住以外,還將樓宇當作投資工具的市民來說,這樣做,卻可能縮減他們的財產。好了,不少民主派人士,就在這之間徘徊不安,到底怎樣做才能兩者都不得罪。於是,就出了目前不慍不火的「復建居屋、增建公屋」建議。然而,這軟弱無力的建議,誰都救不了!到底,我們該如何檢視房屋政策呢?

如果大家能回頭看,重新拾起最基本也是最重的「保障人權」理念的話,不難發現,在有關人權的保障裡,是沒有註明「保障私人投資炒賣必然獲利」這一項,即使是在「自由主義式民主(Liberal Democracy)」的理論裡,都沒有寫進這一項。如果以這個前提來檢視,毫無疑問,保障人們投資炒賣利益這一部分,不應被列入建設民主社會的範圍之內。然而,為什麼香港從建制派到民主派,均不敢打破這個「神話」?很簡單,因為從選舉技術上,這些選民不可得罪,他們的選票很重要。即使暫時不是業主的市民,也不必然認同政府應該保障市民的居住權,因為多年來的教育、傳媒及政府言語,都告訴著Milton Friedman的名言:「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然而,居住權是人權的一部分,作為擁有龐大資源的政府,有責任保障人們這部分權利,這與「白不白吃」的邏輯,並不相干。不僅是住房問題,更多的經濟權,包括老人退休保障、失業保障等等,都在選票的考量之下,被犧牲掉。

代議政制走到今天,出現了一個有趣現象:愈懂得在民主選舉中依仗技術和資源獲勝的政治力量,它們的路,距離民主的內涵便愈更遙遠。一些過度考量選票得失的政治人物,忘卻了民主普選中,技術只是手段,理念才是目的。今天,建制派已經玩懂了看懂了這個遊戲,而且他們擁有大量資源,再選一百次,泛民主派在技術上還是吃虧的。這時候,失敗者何不重拾民主理念最根本的內涵,忘記選票,讓被掏空良久的民主再充實飽滿,說不定會有出人意表的效果!